第397章 铜雀春深锁二徐
萧砚得到加封秦王的诏书时,还尚在成都。
据说等蜀国灭亡、岐国上书归降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朱友贞的脸色瞬间就白了,而后连夜召集了一些朝中大臣,连大气都来不及多喘几口,都要先把如何对萧砚册封行赏的事讨论好。
没过两日,那道以凤翔、东川、西川等二十四道为秦国,进封萧砚为秦王的诏书,就马不停蹄的由几个内宦捧着送到了成都。
朱友贞甚至不敢等萧砚班师回朝,就已将自己的诚意表现到了最大化,梁朝全境,几乎三分之二的疆域都拿来充作了秦国的封地,并兼有加九锡、冕九旒,假节钺等最高荣誉的权力加封,已然到了是封无可封的地步,再想加封,只有给萧砚的子嗣、兄弟等册封……可关键萧砚才不过虚岁二十一啊!
这些种种,无一不在彰显这位坐上皇位还不过三个月天子的慌张。
萧砚却并未接受,只留下了诏书以便上表推辞。
他这一辞拒,差点把几个临行前被朱友贞千叮咛万嘱咐的内宦当场吓晕过去,好在天使行列中还是有礼部官员随行,清楚这其中的过程。萧砚有三辞三让的礼节,才表明梁朝具有权力合法性,一众使臣遂又马不停蹄的往回赶。
待萧砚从成都返回汉中南郑时,朝廷派来的正使已经是礼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杜晓,而剩下的除了随行官吏、宦官,便是天策府上的一众属官,阵仗很大。
而这第二道诏书便更长了些,内容也有一些变化,比起前一次又重新多了些道理与理由。
大意是为,昔日鬼王、冥帝骄纵无德,祸乱朝野,挑动党争,虚耗国力,又有杨师厚居心叵测,兵变谋逆。幸有上将军勤王辅政,先定鬼、冥,后平关中叛乱,北取岐地,南灭蜀国,匡扶社稷,中兴大梁,可比周公、召公。
大梁存于社稷,并有开疆扩土,实乃因上将军秉性忠贞,器识宏远,文韬武略,戡乱定危,功昭日月。遂晋上将军萧砚为秦王,加凤翔等二十四道开国,以抚驭军民,屏卫皇室,如此国运方能长久……
由于路途遥远,九锡之物当然没有带来,因为其中尚有一些大物件,萧砚也不可能让人抬着这些东西过秦岭,他又不急。倒是其他应有的礼器都备的整齐。
这次回到南郑接诏,原来蜀国的君臣亦也一并在场听诏行拜礼,听到末尾,其实所有人都已程度不一的全身激颤起来,连宣读诏书的礼部尚书杜晓,在一口气读完极长的册封内容后,声音都渐渐有些异样起来。
这道诏书背后的大梁皇帝,只差把心里话写在书面上了:“朕跪下来求你了,求求你接受吧……”
待听到最后只有“钦哉”二字,而少了“毋忘忠孝之本,毋怠夙夜之勤”这一句的时候,萧砚才就此笑笑,起身径直伸手接过诏书,道:“臣留下诏书,以便上表推辞。但礼器等物,还请尚书带回朝廷,实不敢接受。”
杜晓稍稍弓身,客气相劝:“上将军有大功于社稷,若是推辞不受,恐怕陛下、太上皇难以心慰。”
跟来的宦官居然是朱友贞身旁的内宦马少监,这会都快要哭了,同时紧跟着就说道:“上将军受诏命开国,拱卫社稷,这是陛下、朝廷之幸……”
好嘛,朱友贞倒是迫不及待的想求萧砚赶快接受任命,不要再搞什么三辞三让的礼仪了。
另外一些官员也道:“上将军有灭国之功,如今受封大宗开国,舍君其谁”“上将军居功至伟,足以服众。”
可道理不是这么简单的。
朱友贞心急,萧砚却无需急于这一时。
这与他当时胁迫朱温给他封王的时候又不一样。从宋王进封秦王,似乎只是封号与封国变成了大宗。
但迈出这一步,其实很关键。只要走出这一步,萧砚以后想干什么,就真正成为了公开事,这次没有反抗的人,今后几乎也不会再心生反对。
萧砚不止是在做三辞三让的礼节事,还是在给整个大梁朝廷留一个缓冲期。他需要的可不只是朱友贞的态度,还有那些地方藩镇节度。
譬如说,萧砚这第二次辞拒,一些上道的人就该向朝廷写劝进表,同时以第三次辞拒前后为界限,让那些因为路程较远、以及犹豫寡断不知要不要写的人仔细想明白。
劝进表自然是地方献给朝廷,但名录最后却是落到萧砚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