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秦王(二)
王宗侃身为一军主帅,对于战场局势的警觉性是很敏感的,而他的这一份警觉,亦也没有出错。
在凤翔城头,当初降李茂贞而入岐的刘知俊正攀着城砖向东面眺望。
在城垣下方,黑压压的岐军兵将正不断向蜀军东面大营逼压,使得后者撒在营外的斥候如惊弓之鸟般向后收缩,不时还有岐军的斥候冲上去与他们厮杀。
但这个时候,岐军大阵却突然停下,斥候间零星的厮杀亦也止住,分列在岐军两翼的马军则不断向着北面回头张望。
因就在不久前,南面蜀军主营已遣出千余蜀国骑兵,从凤翔城西绕向城北,明显是要直奔岐军主营而去。
这千余蜀骑的动静不算小,且战场开阔,几乎不用岐军斥候探得消息回报,双方都已隐隐看见那千余蜀国骑兵的动向。
故在一时之间,岐军中好些人都忍不住回头朝北张望,俨然是在担心主营丢失,退路不保。
但凤翔城头的刘知俊及留守在凤翔城内的静难军各级军官,却发现那面代表岐王大纛所在的地方,却半点没有要回顾的迹象,更别说放弃逼压蜀军东面大营回师去保自家主营了。
“岐王这是要作何”
城头上观战的诸将念头纷杂,有人甚是不解:“就算弃营不要,也该率军北走,又何故去逼压蜀营难道岐王想入城来”
“如何入城”另有人指向早已严阵以待的两座蜀营:“东、南两面蜀军都已集兵,岐王如果要入城,则东面蜀军必然出营追击,若被压背冲杀,我们是开城门还是不开就算岐王有两千骑用以遮护后背,可万一王宗侃抓住机会全线攻城,彼时岐王不但无法入城,还因此迫使凤翔有失,又当如何”
众将讨论激烈,明显意见不合。
凤翔有岐国绝大多数将士的家眷,如果城破,按照这个时代的军队习性来看,在凤翔城下僵持了两月的蜀军显然不可能什么都不做,轻则全城抄掠一番,重则放手屠城,众将焉敢大意
刘知俊一直没有开口插话,他是大梁降将,入岐后又几无存功,偏偏因为名头太响亮,李茂贞曾一度要以节度使安置。
而岐国几镇节度都无缺口,刘知俊要领节度使,要么扩土,要么让人腾位子,两者相较,自然是后一条法子最为利索,故岐国好些大将在暗地里都对刘知俊甚是防备,他的人缘便不能算好。
前两月女帝带着凤翔军出征晋国时,刘知俊就被留在了凤翔,他在岐国现下只领了几个虚职,并无实权差遣,更别说掌控兵权了,手中可用的人不过只有昔日从大梁带来的旧部而已,他这个时候兀自思忖着,人却悄然脱离了众将。
“兄长,那李茂贞生死不明,这假岐王又昏招频出,只怕凤翔不保……”
说话的,是刘知俊的三弟刘知偃,他左右环顾了下,神情凛然道:“此番城外大营一丢,凤翔便无呼应,若保大、保塞、义胜三军无法及时驰援,凤翔真就成了孤城,早晚必被蜀军攻破!”
刘知俊负手在前面走着,并不搭腔,刘知偃却已再次轻轻出声:“依我看,要不想办法去联络联络那王宗侃……兄长你身负名将之称,来这岐国后,却……”
后者话还没说完,刘知俊便一叹,进而沉声道:“若再降蜀,我可就是三姓家奴了。”
“这算什么”刘知偃无所谓的摇摇头:“这个年代,谁没有三五个主公就算是当年的梁帝朱温,还不是先事黄巢后降唐朝,且最后送唐室最后一程的,还不是他”
刘知俊皱眉不语,兀自思忖着,而那刘知偃还要再说两句,便听得城墙上脚步声大作,二人皆吃了一惊,抬头看去,便见刘知偃的儿子刘嗣禋正快步寻来,而未来得及下城走至二人跟前,后者就已急不可耐的趴在城砖上大声道:“伯父、父亲,你们快听!快听!”
刘知偃侧耳听了半晌,还在茫然皱眉,刘知俊却已陡然向北面望去。
“哦,是号角声。”刘知偃叹了一口气,道:“必是蜀军得了城北的大营了。”
“不一样。”刘知俊低沉说了一句,人已快步朝着城楼急奔上去,而刘知偃不明所以,亦也随着前者跟上去。
此时城墙上已然混乱,好多军官都已趴在城头向北张望。
刘知俊二人由于披了甲,爬甬道的速度不算快,待脑袋刚露出墙头,便听到了战鼓轰响和喊杀的高亢之声,那声音此起彼伏,汇成雷鸣般的声浪灌入二人的耳中,竟让指挥大小战事无数的刘知俊都面色一变。
“伯父,你看北面!好多马军、好雄壮的马军!”
刘嗣禋急切的要来扶,刘知俊却已矫健的甩开,进而在城头攀开几个低级军官向北远眺,果然在刘嗣禋抬手指点的方向看到了一支马军,一支规模庞大的马军!
适才迫近北面岐军主营的蜀骑,此刻正惶恐的向南退避,甚而在慌不择路下,已然进入到凤翔守军的弓箭射程之内。
不过这个时候,凤翔城头的守军竟也顾不得朝城下这些蜀骑放箭,此刻都是瞪大眼望着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