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不可同归的仕途(第3页)

 就在陆明远准备深入调查时,他的师爷突然失踪。三日后,师爷的尸体在县衙枯井中被发现,尸体周身布满青紫掐痕,双眼空洞地望着井口。更诡异的是,井壁上用血画着扭曲的符咒,符咒中间赫然写着“止”字。城中百姓纷纷传言,这是地下冤魂在警告陆明远不要再追查下去。

 但陆明远并未退缩。他请来数位道法高深的道士,在县衙内布下镇邪法阵。然而法阵刚完成,便有一道黑影冲破法阵,道士们口吐鲜血倒地不起。其中一位道士临终前艰难说道:“刑场怨气与官场贪念……早已……融为一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面对绝境,陆明远彻夜未眠。他翻遍县志,终于在古籍角落找到线索:唯有集齐历任清廉官员的遗物,以正气驱散邪气,方能破解诅咒。他开始发动百姓,四处寻找与林远等正直官员相关的物件。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百姓被他的执着打动,主动加入寻找队伍。

 随着清廉官员的遗物一件件被找到,青阳县的阴气似乎也在逐渐减弱。当最后一件遗物——林远生前佩戴的玉佩被找到时,天空突然降下一场甘霖。在雨水冲刷下,县衙地下传来阵阵哀嚎,无数黑雾从地底涌出,渐渐化作人形,正是那些含冤而死的百姓。

 陆明远高举玉佩,大声说道:“冤魂可散,正义永存!”玉佩散发出耀眼光芒,黑雾在光芒中渐渐消散,化作点点星光升上天空。此后,青阳县再无诡异之事发生,而陆明远也因清正廉洁被百姓铭记,他与林远等人的故事,成为青阳县代代相传的警世传奇,时刻提醒着为官者:仕途之路,一念清廉,一念深渊,不可与贪腐同归。

 青阳县重归安宁后的数十年间,陆明远的事迹被编成话本在市井流传,历任县令皆以他为楷模。然而,岁月的长河总能冲淡记忆,随着时间推移,青阳县的官场暗流又开始悄然涌动。

 新科进士赵文远走马上任,他本是寒门子弟,初到青阳时满怀壮志,立志延续陆明远的清正之风。可当地方豪绅捧着金银玉器登门拜访,以“人情往来”为由行贿赂之事时,赵文远内心开始动摇。起初他尚能严词拒绝,但看着同僚们纷纷收受好处,日子过得奢靡风光,而自己一家老小仍挤在破旧的衙署偏房,他逐渐迷失了本心。

 自赵文远开始贪腐,青阳县的诡异现象又卷土重来。先是衙署内的镇邪石碑莫名出现裂痕,接着百姓家中的井水一夜之间变得猩红,散发着腐臭气息。更可怕的是,每当赵文远入睡,总能梦见自己身处那座古老刑场,四周皆是被铁链束缚的冤魂,他们伸出枯槁的手,将他拖入血池之中。

 一天夜里,赵文远正在清点刚收的贿赂,突然一阵阴风吹过,屋内烛火瞬间熄灭。黑暗中,无数道幽蓝的光点聚集,化作林远和女子的虚影。林远面容冷峻,声音如寒冰:“你既背弃初心,便该承受后果。”话音未落,整个县衙开始剧烈晃动,墙壁上渗出黑色黏液,屋顶的瓦片纷纷坠落。

 赵文远吓得瘫倒在地,不停地磕头求饶。可冤魂们并未因此罢手,虚影化作无数细小的黑影,钻进他的口鼻。从那以后,赵文远时而清醒时而癫狂,清醒时便疯狂撕毁受贿记录,癫狂时又将金银财宝往怀里塞。他的妻子发现,丈夫的皮肤下似乎有东西在蠕动,掀开衣服一看,竟是密密麻麻的黑色纹路,如同锁链缠绕在身上。

 此事很快传遍青阳县,百姓们纷纷聚集在县衙外,高呼让赵文远认罪伏法。赵文远自知罪孽深重,在一个雨夜,带着所有受贿的财物来到陆明远立下的石碑前。他跪在石碑前,用颤抖的手写下忏悔书,随后掏出匕首,刺向自己胸口。鲜血喷涌而出,浸染了石碑上的箴言,而那些黑色纹路在他死后,竟化作一缕缕青烟,飘向石碑,渐渐融入其中。

 这场风波过后,青阳县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监察会”,定期监督官府行为。同时,县令上任时必须在陆明远的石碑前立下毒誓,若贪污腐败,必遭天谴。此后的岁月里,青阳县再未出现过大规模贪腐事件,那座承载着无数冤魂与警示的石碑,始终矗立在县衙门前,成为了守护这座县城的精神丰碑。而“不可同归的仕途”的故事,也在一代代人的讲述中,成为了为官者心中高悬的明镜,时刻警醒着:贪念一起,便是万劫不复;唯有正道,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