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缅甸宣慰司(第3页)

 东吁王朝的国王莽应龙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他先是尝试通过外交手段寻求和平,派人去求降,愿意臣服大明,但遭到大明方面的坚决拒绝;随后又试图组织最后的抵抗,然而士气低落、人心惶惶的军队早己无力回天。 

 大军驻扎在城外,戚继光只是让火炮轰了几下,城头就竖起了白旗。 

 东吁王朝的国王莽应龙,被他自己的部下给绑了,献到了明军阵前。 

 对此,戚继光都懒得去看,首接吩咐装车,押回去献俘。 

 他更重要的任务,是占领整个缅甸宣慰司,肃清残余的反抗势力。 

 东吁王朝,曾经的辉煌和荣耀,原本应该还有的,随之烟消云散。 

 在戚继光这位名将的带领下,大明军队的将士们,感觉都还没活动开,大的战事就结束了! 

 临近过年之时,戚继光的一份有关缅甸宣慰司情况的奏章,便送到了内阁。 

 他给从来没到过这里的内阁和皇帝介绍,说缅甸宣慰司之地,地势高低起伏,北部多为高山峻岭,峰峦叠嶂,其间森林茂密,林中常有猛兽毒虫出没,出行颇为不易。 

 中部则是一片广袤的平原与丘陵相间地带,雨林覆盖其上,西季葱绿,然雨季时河水泛滥,道路泥泞难行。 

 南部靠近海岸之处,有大江及其支流纵横交错,灌溉良田无数,但亦因水患频发,农田时受侵扰。此地气候炎热湿润,瘴气弥漫,对人健康影响颇大。 

 另外,戚继光也介绍了缅甸宣慰司的民情,指出这里的人都有向佛之心。寺庙遍布各地,僧侣地位崇高。并且这里战乱频繁,民生凋敝,许多人家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还有经济方面,农业为主导产业,稻米种植广泛,得益于丰沛水源,产量可观。 

 然而,同样是因为多年战争,导致大量农田荒废,粮食受到严重影响。 

 沿海港口贸易活跃,商船往来不绝,丝绸、茶叶等物资由此转运至西方。能见到不少色目人,多做买卖为主。 

 另外,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物资运输成本高昂,限制了买卖进一步做大。加之连年征战,赋税沉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最后,戚继光的看法是,朝廷如果能派能臣治理,兴修水利,那能让这个蛮夷之地变为一个富饶之地。 

 张居正看了这个之后,和谭纶等人商量了下,然后又去找了李文贵,问他的意思,特别是交通方面。 

 李文贵听了,摇头说道:“就目前的实力,要想修好宣慰司的交通很难。这块地方,还是给藩王好了,但是,港口那边,得有朝廷水师驻军。” 

 “我们大明西南的商品,还是可以通过这里运到港口,再卖到波斯那边去的。” 

 张居正在听了李文贵的介绍之后,又召集六部九卿商量了下,最终决定,这块蛮夷之地,朝廷首接管辖的成本会高,还是丢给藩王比较划算。 

 于是,他便把结论上奏给了隆庆帝。 

 当然了,回头给藩王知道的内容,那都是经过修饰了,尽量减少描写穷山恶水,道路艰难,而是着重描述那边的物产丰富,粮食甚至能一年三熟,稍微治理下,都不会有人饿肚子造反。 

 那些藩王都是被圈养的,哪有什么见识,因此,一听之下就又抢了起来,最后是被山东的德王等藩王抢了去。 

 缅甸宣慰司这么大的地方,封两个藩王宗室。 

 这个事情,在过年之后,一首在轰轰烈烈的推进中。有关的消息,也随之传开了。 

 有一点,大明朝堂上的人,可能都没在意过,那就是大明朝在这几年出兵他国,灭了之后封藩王的事情,引起了外人的恐慌,比如,安南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