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章 北海归航(第2页)
马友捻须微笑:「源君,铁器是舟山军的命根,价格降不了。不过,商会可以在青森设两家分号,利润五五分,你看如何?」
使者犹豫片刻,终于点头:「哈一,成交。」
谈判结束,马友送走使者,转身对沈瑜道:「倭国人胃口不小,但他们的市场我们不能放弃。青森的贸易线稳住,函馆的地位才能保住。」
沈瑜点头,低声道:「总督,码头的劳工情绪不稳,昨晚还有几人聚众吵闹,说工钱不够买地。若不解决,恐生乱子。」
马友沉吟片刻:「告诉高仲,加快千岛的垦地计划,把愿意去的劳工送过去。函馆不能乱,舟山军的舰队还得靠这港口补给。」
函馆港外,舟山军第三师的战舰停泊于海面,旗帜猎猎,火炮在阳光下闪着寒光。舰队指挥官李天佑站在甲板上,远眺青森港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副将周大壮走上前,递上一封密报:「师长,密探回报,倭国源氏在青森囤积了五十艘战船,虽未有异动,但不可不防。」
李天佑点头:「源氏想试探我们的底线。传令下去,舰队每日巡航加倍,函馆到千岛的航线不得有闪失。另派一队火枪兵驻守札幌,防范劳工骚乱。」
周大壮笑着补充:「司令,札幌的学舍刚开了汉文班,连倭国少女和阿伊努孩子都在学《三字经》。这地方,乱是乱了点,但活气十足。」
李天佑听罢,嘴角微扬:「方首相说过,乱世才能生新。这些河北人、倭人、阿伊努人,吵归吵,日子总得过下去。只要商会稳得住,这北海道,就是大明的北疆基石。」
札幌南街的一处小院内,片冈千鹤正教一群孩子念汉字,稚嫩的声音在院中回荡:「人之初,性本善……」院外,李元宝倚着篱笆,手中提着一篮新磨的豆腐,傻笑着听得入神。一名阿伊努少女路过,见状揶揄道:「元宝哥,又来送豆腐?小心千鹤姐姐嫌你烦!」
李元宝脸一红,挠头道:「我这不是帮她打下手嘛!再说,千鹤教书辛苦,总得吃点好的。」
阿伊努少女咯咯一笑,转身跑向集市,裙角扬起一片尘土。集市上,河北妇女在卖菜,绿林会的铁匠在敲打农具,阿伊努猎人则展示一张新剥的鹿皮,引来围观。远处,一名老者燃起祭火,低声呢喃,似在祈求祖灵庇佑这片新土地。
夕阳西下,札幌的炊烟与函馆的海雾交织,勾勒出北海道的轮廓。这片孤岛,繁荣与矛盾并存,河北移民的汗水、倭国少女的歌声、绿林会的铁锤、阿伊努的猎弓,共同谱写着大明北疆的乐章。然而,土地的争端、劳工的暗流、倭国的窥伺,如同雾中的暗礁,悄然试探着这片新生之地的底线。
融雪堂内,高仲独坐,手中握着一封来自金陵的密函。函上仅有数语:「北冥已成,千岛待兴,北海道当稳。」他轻叹一声,喃喃道:「教主之志,超汉唐矣。札幌、函馆,断不能乱。」
北海道函馆港,海天一色,晨雾渐散。北冥海军舰队,历经金陵至济州、对马的远航试炼,终于抵达北疆极地——函馆港。这片新开之地,冰雪方融,渔舟点点,却因一艘巨舰的到来,沸腾如江南盛夏。
沧海龙吟号,北冥舰队旗舰,三千料钢骨木壳,漆黑船身如墨,龙首舰艏昂然,宛若神话铁龙,劈波斩浪,领衔舰队驶入港湾。舰后白烟滚滚,双螺旋桨激起长浪,汽笛低鸣,声震十里。随行护航的「沧海月明号」与「沧海遗珠号」,侧轮轰鸣,列阵左右,四艘运煤船稳稳殿后,船旗迎风,红底日月烈烈。
函馆港,简易木栈桥边,北疆移民与阿伊努渔民万人空巷,争睹这支不借风帆、自主驱海的舰队。港内蒸汽吊机吱吱作响,煤炭堆如小山,淡水桶列阵,驻岛海军小队三百人,军服笔挺,持火绳枪列队,刀鞘铜光闪烁。港务总管、震旦大学海事学院进修生柴进,亲率百名工匠,早于一月前依方梦华令,建起码头与蒸汽机修所,备足煤炭五千吨、淡水万桶,只待龙吟归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