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854章 僮人南渡(第2页)

 

江北登陆处地势开阔,土壤湿润软沃,村老李千就地抛出一把黄江泥,揉成团,说道:「此地如宾阳之冲,七年可成千户僮乡。」

 

黄思敬颔首,下令斧开树林,筑坝挖渠,设「十水一统」之局。西河军屯的「一横三直九网水利图」随即展开,以军为单位划田,以渠为网铺寨,以雷公鼓声报汛,以川卒巡查水情。白衣壮丁,唱山歌开田:

 

「黄水千层浪,峒子万里行;

 

千年祖土远,今日立家声。」

 

声震林野,原生的达雅克部落惊而观之。他们居于林间高架屋,猎首为风,闻僮军不扰妇孺,且交换盐米与樟脑,始尝试交涉。黄思敬亲自携铜鼓、布帛、火种与首领「阿耶桑」会面,席上唱僮家古调《交樟谣》:

 

「峒人不食人头酒,

 

山民不断亲兄弟;

 

若可共居黄峒水,

 

稻米年年分一亩。」

 

原始的节奏与誓词,在林间回荡。阿耶桑以树皮衣相赠,表示愿合族迁入新村共治,但提议保留林中猎区、祭祖山地。黄思敬允之,并纳其为「峒寨副长」,授铜铃令旗,列席军屯议寨会。

 

至此,西河军屯初步稳固,村寨二十六座,渠渠通江,田田成片。黄峒江北岸,鼓声与号角齐鸣,铜鼓与战歌交错,樟香弥漫,犹如一座岭南再生之邦。

 

黄思敬登上寨楼,望见对岸烟火升起,那是侬德宏的寨,也已生根。他长叹一声:

 

「我等远来非逐土,

 

但愿此江可长安。」

 
江水西流,两岸烟火呼应。北岸黄思敬已筑三寨,开千亩田,而南岸侬德宏之旗,也终于立于江口南岸高崖之上。血红织锦大旗中绣出三山两水,铜鼓镇底,银矛立角,岭南侬氏的峒寨之形,如雄鹰展翅。

 

「我侬家先世起于南丹,征贼乱、平山林。今日远来婆罗,不为退避,只为再建峒邦。」

 

侬德宏身披黑甲,声如铜钟。他命军中善匠以右江传统「垒土垒石法」筑围寨,寨墙高五丈,城门为牛腿樟木,设吊桥通江。寨内以五火塘为心,军房、粮仓、鼓楼分列四方;最外层设竹刺陷阱与望火楼,便于与北岸黄氏寨以旗语相通,昼间云旗为号,夜里火炬传令。二寨合守江口,遂有「黄峒对寨」之说。

 

此街本为市集雏形,白日可见烟米、铜器、药材与树胶互市,夜间亦是欢歌起舞、胡笳乱弹。岭南人爱歌,婆罗洲人爱酒,竟也相得益彰。市中有一处小院,被改为「异族茶肆」,墙上绘有达雅克族「貘神」与壮家「铜鼓祖灵」共饮之图,列为寨中奇景。

 

农月初七,寨中一名副尉与达雅克女子结亲成婚。寨主侬德宏闻之不怒,反命寨鼓手奏岭南婚歌,并亲赠一对银铃为贺——此银铃乃峒主印记,象征认同其为「寨人」。婚礼当日,女子父族穿羽冠而舞,男家则歌《山河长歌》,男女列坐鼓堂,共食山薯炙鱼,饮以果酒椰露,终夜不息。事后寨中流传一语:

 

「貘神嫁女铜鼓迎,

 

山海千年一家人。」

 

侬德宏见寨中人心渐定,于是主动遣舟赴北岸,与黄思敬立下《对峒盟约》:

 

一则两寨水陆共守,不通外敌;

 

二则每岁初春,互派子弟对歌比武,为两寨交流;

 

三则准本寨与夷人联婚,但夷族需守寨规;

 

四则共开黄峒江上下五十里,设「峒市五部」,统一税征与市道。

 

盟约签立当夜,黄峒江两岸共燃百炬,火光映水,鼓声如雷。僮家鼓师与达雅克萨满对节起舞,少年执长矛跃火成阵,老者高唱远古山歌,言「祖先曾过万水千山,今可再立万家千寨」。

 

翌年开春,西河军屯与对峒寨已蔓延数十里,耕田上万亩,设巡河艇百艘,舳舻若鳞。江上新航道由黄、侬两家共治,名曰「金鼓河道」。传闻东岸深林中达雅克部族已自称「黄峒部」,另有林间语言混杂,渐生一种新语,兼有僮语句式与婆罗土音。更有黄氏子弟学会以貘神图纹绘甲,侬氏童女着树皮纹衣习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