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474章 年终述职(第2页)

 北海道的札幌市市长马友在入座前便被众人围住,不少人向他打听那片雪原上的开发情况;而库页岛丰原市的代表甚至带来了一件以海獭皮制成的冬装,作为年会的礼物呈给方梦华。远在东海上的济州岛、西归浦市的代

表带来了今年新收获的甘薯和独特的土布,展示着岛上逐步发展的农工产业。 

 「那霸的朱市长呢?」方梦华环顾四周,笑着问道。 

 「禀教主,朱市长还在船上,刚从琉球王孙玉太那儿回程,带了一批盐和琉球玉,怕是要晚些到了。」随从答道。 

 「好。」方梦华点头,「让他不必着急,年会还长着呢。」 

 高丽江华租界的沈千山,以及倭国对马租界的朱天权同样到场,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当地的经济和外交报告,也带来了南北贸易的进一步联系。这些岛屿和海外据点,正是舟山军掌控海权的明证。 

 人群中,少天王杨太来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湖南摩尼教势力虽然与舟山军的直接联系不多,却在对抗金兵和地方豪强方面与明教遥相呼应。他带来了一封钟相的亲笔信,其中写道:「北方既丧,南方未定。愿明教圣姑登高望远,共护此间苍生。」 

 方梦华读罢信件,沉吟片刻,将信件置于桌旁。她缓缓说道:「钟天王深明大义,南北互通,共抗乱世,正是明教该有之义。我与诸位同仁,定当不负此心。」 

 杨太来随即抱拳躬身:「大姐之言,吾必传回岳阳。海陆联手,共建太平!」 

 议事堂内逐渐归于安静,方梦华起身,环视四周。 

 「诸位,今日明教的版图虽已跨越南北,但正如钟天王所言,乱世未定,我们的任务远未完成。金兵肆虐中原,赵宋无力自保,南方虽暂得安宁,但隐患犹在。唯有明教,能肩负起拯救百姓的重任。」 

 她语气平稳,却掷地有声:「此次年会,除了总结过去,我还想明确接下来的方向——以舟山军为中心,整合江南、海岛与海外的资源,扶助各地难民,重建家园。这不仅是为百姓,更是为明教的长远之计。南方安定,北上有望;若南方混乱,则腹背受敌。」 

 人群中传来一片应和之声。石生、吕师囊、陆行儿等人纷纷起身表态,表示全力支持教主的决策。 

 寒暄结束后,一场盛大的宴席在台北城中展开。街头巷尾皆有庆祝活动,市民们穿梭在装饰一新的集市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而议事堂内,各地代表继续围绕地图展开讨论。 

 「教主,这辣椒味的羹汤实在特别。」张孝纯一边品尝新菜,一边笑道,「若能推广到南方,定会大受欢迎。」 

 「这正是我们明年的任务之一。」方梦华笑道,「不仅是粮食和调味品,还有舟山的火器、盐业、布匹,都要逐步推进。我们不仅要联手,还要共富。」 

 此刻,台北城内的灯火映照出一片新生的希望,而远方的风暴却并未停止。但无论未来如何,这场年会已然成为明教迈向更加紧密团结的一步,为乱世之中带来了一抹亮色。 

 在堂内气氛热烈的讨论与规划中,台北城外的难民村也灯火通明。一些年轻人围坐在篝火旁,听着老人讲述家乡的故事:有太行山的陡峭峭壁,也有河北平原的丰饶稻田。孩子们捧着用南瓜壳制成的小灯笼,在田间嬉戏,偶尔能听见他们模仿舟山军士兵列队行军的声音。 

 而此刻,千里之外的开封城却陷入另一种光景。赵桓在金兵的步步紧逼下已经濒临崩溃,他以无底线的屈膝与讨好,试图保全自己的性命与王朝的一隅。而城中的百姓却饥寒交迫,街巷间不时传来哭喊与哀嚎。 

 「同样是百姓,他们在台北有家园、有未来,在开封却只能等死。」张孝纯目送远方的灯火,感慨万千:「舟山军与明教能让台北的百姓过上这样的生活,难怪义士们愿意不远万里投奔而来。」 

 台北冬日的晨光透过大厅的雕花窗棂洒落在地,空气中弥漫着刚煮好的清茶香气。方梦华坐在主位,听着舟山军将领们逐一汇报,心中盘算着各地的战局与部署。然而,当一名陌生又熟悉的身影走进大厅时,她不禁微微一愣。 

 「刘錡?」她眯起眼睛,语气带着一丝不确定的惊讶,「你怎么会出现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