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年终述职
永乐七年腊月廿四清晨的台北城,薄雾笼罩在平原之上,城中议事堂却已是热闹非凡。年会的前一天,来自各地的明教代表纷纷抵达,有舟山军各路大将,也有江南明教三路山寨的领袖,明海商会驻各地的都督甚至连远在海外和内陆的盟友也派来了使节,浩浩荡荡的队伍仿佛将整个明教的版图在此汇聚。
与北方的惨烈景象相比,这片新生的土地上洋溢着难得的平安。街巷中铺着石板,虽简陋却整洁干净。路旁点点灯火照亮了来往行人的笑脸,城中稻草垒成的屋顶下传来家家户户准备年节的声音,仿佛这片土地并非来自战火纷飞的时代,而是一个久安盛世的祥和之地。
方梦华站在新修建的议事堂前,台北四通八达的街道在她脚下延伸开去。这座城市大半居民是从河北、河东逃难至此的难民,有些人还带着尚未平复的悲痛与忧愁,但更多的人已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燃起希望。他们正在为这个新家园的安宁与发展忙碌,逐渐从被金兵摧残的记忆中走出。
「梦华姐!」一声轻唤打断了方梦华的思绪。她回头,是梁红玉。后者一身红衣,笑容中带着些许欣慰,「议事堂里各地来的代表都已经到齐了。我们是否可以开始了?」
方梦华点了点头,领着梁红玉走进大厅。
议事堂的大厅中已经坐满了人。舟山军的将领、江浙各路山寨的头领,以及河东、河北加入明教的义士们齐聚一堂。堂中还悬挂着用绢布制成的地图,清楚地标示出明教当前的势力范围:浙东的舟山岛为核心,东海群岛为外延,向南扩展至福建台澎,向北囊括了鲸海(日本海)和北冥海(鄂霍次克海)。而与之对比的,是大宋正逐步沦陷的大片土地,以及金兵如洪水般席卷中原的势头。
「今年虽有不少波折,但各位辛苦了。」方梦华在众人面前坐下,语气柔和却不失威严,「今天的年会,是为了总结过去,也是为了展望未来。我们的敌人并未减少,金兵肆虐北方,南方的宋廷苟延残喘,乱世的苦难才刚刚开始。但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希望的种子。台北的繁荣,便是最好的证明。」
话音落下,堂内响起一阵掌声。
吕师囊率先开口:「教主,台北这一年收容了河东河北的近七十万难民。虽然土地勉强足够开垦,但粮食还是略显不足,能否再从舟山那边调拨些补给?」
方梦华点点头,笑道:「吕护法放心,这件事本座已经安排妥当。舟山的新粮在冬至前已启程,预计年关前可抵达基隆港。明年,我们还要将这片平原上的所有荒地都开垦起来。我们不仅要养活难民,更要让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
接着,她转向张孝纯:「张市长,台南的文教事务进展如何?」
张孝纯躬身答道:「郡主,承您的指示,乡校已初具规模,聘请的先生们也正在施教。目前虽尚不成体系,但已有不少难民子弟学会了识字与简单的算术。若能在明年继续扩充校舍,我相信能培育出一批初具才干的子弟。」
方梦华满意地点了点头:「教育是根本,不能松懈。未来战乱未平,治下必须有足够的百姓理解我们的理念,才能维持真正的安稳。」
大厅之中,方梦华的目光扫过在座的众人,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从达蓬山起兵至今不过短短五年,明教的势力已经跨越江海,遍布南北。然而,盛世未至,危机却未远。
俞道安率领的第一师是舟山军的王牌部队,此刻他正与海军第一旅的李海交谈,两人时不时指着桌上的地图,比划着舟山群岛与东海沿岸的战略布置。司徒芳的第四师代表台澎驻军,正与新任台南市市长张孝纯探讨如何以鹿耳门为枢纽,将台南平原逐步纳入舟山军的粮食供给体系。
「南路军的吕护法也来了,真是难得啊。」第二师师长邓荣轻声对身边的李天祐说道。
「难得?」李天祐笑了笑,低声回道:「这可不稀奇,吕师囊要是真不来,恐怕教主会亲自问罪了。福建虽是他的地盘,但毕竟是明教的旗帜在上。」
这话虽然轻,却隐约点出了明教内部逐渐形成的微妙权力关系。舟山军的直辖势力和各地山寨之间虽同属明教,却因隶属关系不同而渐生隔阂。方梦华对此心知肚明,但她知道,这些人尚且能来台北齐聚一堂,说明明教内部的凝聚力仍未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