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秦王(三)

 第381章 秦王(三)

 蜀军主帅王宗侃给蜀帝王建的奏报上,详细说明了凤翔城下的情况如何危急,以及梁朝宋王萧砚亲率的近万猛骑有多么精悍,更毫不掩饰的表明了岐梁可能已达成合作的担忧等等。

 王宗侃的目的当然只有一个,那便是不再贪心凤翔,而当及时让大军回师。

 但王宗侃显然并没有弄清一件事,不止是他,包括岐国绝大多数人在内,整个凤翔内外几十万军民亦都混淆了这件事。

 那便是理当随同定霸都一并现身凤翔的萧砚,当下并不在凤翔,而是还远在渭河中段的武功一线。

 这并不怪包括王宗侃在内的所有人都如此认定,彼时定霸都现身,那叫一个气势汹汹,中军虽未摆设仪仗,但那几十个如狼似虎的将校环一面“萧”字旗而立,居然令行禁止。

 不管怎么看,分明也只有那萧砚亲至,才能约束得了这种不可一世乃至跋扈的将校才对。

 这便是他们情报缺失的原因所在了。

 萧砚彼时在洛阳应天门对禁军说的那番话,半点没有虚假。只要由他治军,虽领赏足丰,但向来军纪甚严、军法甚重,军中将卒不管是大错小过,萧砚都从无纵容姑息处。

 这是昔日在河北及草原作战时萧砚就立下的规矩,彼时尚有不少刺头,自是被萧砚亲自收拾的服服帖帖。论个人武力,萧砚可冠全军,论威望与号召力,整个河北乃至辽东、漠北,萧砚动辄便能让数万草莽自发准备兵甲应召入军。

 军中威望集于萧砚一身,下面的无数军官都巴不得能有机会在萧砚面前露脸,故一个个投其所好,只恨不能把各自麾下的军士当成牛马训,虽还无法做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种地步,但只是令行禁止四个字,那可是半点不讲虚话的。

 定霸都和归德军二部,向来把军法记到了骨子里,在军中若犯事,说鞭笞就鞭笞,该砍头就砍头,军官亦不能免,被砍之前甚而还会得上头一句话:“汝只管安心上路,家小妻儿,自有宋王养之,此去勿忧。”

 所以就算萧砚不在军中,定霸都纵使再跋扈,那也只有在战场上向着敌军的份,不奉军令的,洛阳和汴京才杀的近万颗脑袋就是下场。

 故这次萧砚早在洛阳分遣两路出发时,才没有半点风声泄露出去。

 彼时杨师厚在长安听调不听宣,甚而对朝廷诏令极力推诿不从,萧砚便假借对杨师厚大怒的机会,先遣田道成领八千定霸都至灞桥负责迎驾,后又让李思安领神威、拱宸、捉生诸军之骑兵至武功一线作势压迫蜀军。

 但在实际的操作上,却是李思安领兵入驻灞桥,而田道成则带定霸都马不停蹄经咸阳、过乾县绕道北去驰援凤翔,两者打了个时间差,不仅迷惑杨师厚,亦更迷惑蜀军,这才致使蜀军西路军招讨使唐道袭带着兵马赶至武功一线时,只得了几座无兵马驻守的空城。

 而定霸都离开洛阳后,果然有朝廷不满萧砚的人跳出来勾连外镇,萧砚只花一夜,便迅速平定了洛阳动乱,进而在转战生擒杨师厚后,更一口气不歇,连长安都没进,直直亲领归德军疾驰数日,将正从武功一线撤军回返凤翔蜀军大营的唐道袭部合围全歼。

 彼时唐道袭部正轻身无甲的死命赶路,从他们的斥候发现归德军到两军接战的这一段过程,唐道袭全军上下竟然只有三分之一的将卒堪堪穿上甲胄,故此战几乎没有悬念,蜀军共被斩首千余级,虏获五千有余,同时唐道袭也被生擒,其余军将被俘的更不计其数。

 转战八百里,身先士卒急行军近十日,萧砚本人几乎是黏在了马背上,到底是赶在唐道袭跳出大网前达成了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

 当然,这期间不断奔走在其中刺探情报、搜拢军情的夜不收,可谓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溃军与俘虏都不要管了。”

 临时营地中,萧砚双手杵着剑柄,叉着腿站在摊在地面的舆图前,炯炯的目光只是扫过左右同样全身脏污不堪,可谓狼狈,却只是精神饱满的归德军众将,道:“蜀国溃军任由他们逃便是了,俘虏则就丢在这里,敬翔自会安排人来接收。”

 有人便道:“若有溃军逃回凤翔报信怎么办?”

 萧砚还未回答,左手边的余仲就已是恨铁不成钢的瞪了那人一眼:“要的就是他们逃回去,不逃回去,那王宗侃怎生知道我们在武功县?狗脑子!”

 早与萧砚汇合的李思安正立在前者右手边,这会那双稍显凶狠的眼睛同样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