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陛下何故谋反(二)(第2页)

 …………

 “吱呀。”

 降臣轻轻推开殿门,背着手走进来,昂着下巴看了看放在殿首高台上的那座兰锜,哼了一声,走上去取出盛世剑,虚眸扫了一眼。

 “剑出龙吟凤鸣,剑归山河清平……”

 降臣撇了撇嘴,把剑重新放回剑匣,哼了一声:“也没多了不起嘛。”

 但走到殿门口,她却又停下,进而有些恼怒的对着空气张牙舞爪。

 “烦死人了!!”

 ——————

 洛阳紫微城虽是由河南府尹张全义前些年给朱温称帝重建而成,但大体还是对的上隋唐时的规制。

 萧砚两日前抵驻偃师县时,张全义亲自领着西都上下臣僚前往迎驾,彼时张全义就提出已在皇城划出了天策府官署所在,原址属于门下省,就在皇宫内,进明德门过会昌门便是。

 张全义倒是识时务的很,不管里子还是面子都可谓做到了极致,毕竟就算是给朱温接驾,他也不至于特意从洛阳跑到偃师来接。

 没办法,谁让萧砚如今的势力太大。

 已传遍天下的宋王亲军定霸都,虽分了部分兵马去南北控扼孟津渡口和轘辕诸关,却也还有万骑之众,且除了定霸都之外,还有神威、拱宸、捉生、神武、龙虎、龙武、落雁七军随行,浩浩荡荡,声势惊人。

 虽然神威诸军都属于侍卫亲军或禁军兵马,规模不大,或两千或四千一军。但要命的是,这些都是精锐,与定霸都合兵四万,装备精良,马匹齐备,除了没有携带充足的粮草军需外,只论精锐程度都完全可以横扫整个关中,张全义如何不惧?

 要知道,洛阳衙兵甚至没办法站满洛阳城墙,而偃师距离洛阳一片坦途,急行军甚至要不到半日,如果萧砚真看张全义不顺眼,张全义甚至组织不起充足的兵马抵御。

 面对张全义的示好,萧砚自是照单全收,不收不足以安张全义的心,不过对于在宫城内设置天策府官署的事却没同意,只是安排人在皇城内宫城外收拾了一处出来。

 天策府花厅之外,侍卫层层密布,间杂有夜不收随处巡视,这个临时所置的天策府此刻半点没有身处皇城之内的气息,反而肃杀森严,有如阵前万千大军军中大帐。

 花厅之内,一张出自夜不收之手的木图正摆在中央。

 这木图若按渊源,还是前些年由萧砚安排人通过不良人和幻音坊的势力共同制作而成,这几年投入了相当人力,历时两年有余才打造而成,关中陇右、汉中蜀中,山川地势、城池村落,在这上面历历在目,巨细无遗。

 岐蜀交战的消息早就进一步传了过来,蜀军组建北面行营,由东川节度使王宗侃为都部署,其下还有王宗祐、王宗贺、唐道袭三路招讨使,号称步骑十五万伐岐,除却岐国大本营凤翔已经被围外,凤翔治下的诸县皆已落入蜀军之手。且长安传来线报,蜀军也同样派了兵马在大梁治下的武功、盩(zhou)厔(zhi)一线驻兵扎营,不知是防备梁军还是更有他图。

 对于蜀军的应对,萧砚早已给长安下了命令,言由杨师厚领长安佑国军直接移驻武功县威慑岐蜀,为后续大军做好遮掩。

 其后萧砚又毫不犹豫的让华州感化军提潼关主力出关西进,没有半点犹豫不决的作态,就是打着雷霆万钧一举扫荡深入岐地这号称十五万蜀军的主意。

 至于同州匡国军,萧砚并没有动用,只是对其节度使以虚职加封,备以后用。

 荡清蜀军这件事是萧砚唯一的目的,是用来震慑南面诸侯乃至天下的关键,只有把蜀国打疼了,他才可以真正腾出手来和袁天罡、李克用掰手腕,这种事越拖越糜烂,萧砚要做的就是速战速决。

 但恰恰就是这个节骨眼,前面传来线报,华州感化军倒是老老实实西出潼关入驻渭南,而长安佑国军却没有动弹。

 “下官郑钰,见过诸位上官、将军。”

 一文士捧着奏报从椅子上起身,先给花厅众人叉手一礼,然后才面对上首萧砚念道:“杨太尉上书言,岐蜀争锋正烈,我军当静观其变,坐收其利。如此局面,宜静不宜动,若佑国军出长安,恐会打草惊蛇,以致岐蜀罢兵休战。”

 郑钰念完后,观察了下萧砚平淡的神色,便在踌躇片刻后,对左右道:“上将军召群臣来见,不知诸位可有说法?”

 能入这花厅的人,不是天策府成员就是朝中说得上话的人,例如敬翔、张全义便位列其中,贺瑰、牛存节等禁军大将亦在同列。

 牛存节这些将领自不会表态,萧砚看似势大,拥兵十万,但真正的根底无非是定霸都和归德军而已,侍卫亲军和禁军在有钱有权的情况下还不一定站在哪一边,而正是有定霸都和归德军拱卫萧砚控制禁军诸部,他们这些大将才不敢轻举妄动,也让各路军头不得不老老实实的观望形势。

 可若是杨师厚存了心表面顺服而处处掣肘萧砚的话,使得萧砚不得放开手脚荡灭蜀军或岐军,那么越拖越麻烦,不但让蜀军在岐地站稳脚跟,萧砚拥兵数万被卡在洛阳不仅消耗钱粮,更损士气,萧砚当下能在中枢站稳,无非是凭借武力积攒的一些威望而已,若威望不在,各方军头自会异动。

 但如果对杨师厚开战,且不论会不会引发大规模的内战,届时蜀军只怕就成为了那翁蚌相争的渔翁,彼时内忧外患,什么势力都趁势而起,岂不把萧砚撕咬的骨头都不剩?

 牛存节等大将留了些小心思无可厚非,天策府上下即围绕萧砚而成的河北军功集团成员却是怒气极盛,有人便起身道:“杨师厚怕有祸心!蜀军数万兵马北进,当下看似势大,然蜀道运转军需困难,何论数万兵马所需?上将军,当下若不趁蜀军立足不稳抢夺战机,待蜀军克凤翔城下,恐为时已晚!”

 此人刚说完,其旁侧便有人立即起身道:“杨师厚乃宿将,绝不可能看不清如此战机,这般推诿,居心何在?新朝初立,陛下和太上皇亲征至此,杨师厚都敢不奉命,何论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