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会不会太晚了(第2页)

李茂贞、李克用、李嗣源、李存勖,乃至鬼王、冥帝、朱友贞之流,都与他有大小的利益相争,对他的注意力不可能会少,所以萧砚便需要抓住这一回京的空隙,只有这个途中不会有人能发觉到他并不在。

如若到了汴京萧砚再行动,会不会太晚是一回事,彼时他一个冠军侯需要打交道的人太多,今时不同往日,与他产生交际的人不是一个替身就可以糊弄过去的,会产生不必要的风险,而在回京途中,姬如雪则可以避免与太多人打交道。

而且姬如雪常年与他相处,已是最熟悉他的人,糊弄个把月不是什么问题,随行官员不会壮着胆子做蠢事,一些地方官员姬如雪也可以用避嫌的名义推脱,毕竟禁军大将确需要与地方镇将保持距离。

回到眼前事来,之前虽从女帝的那一封密信中猜测出钓鱼台这里可能是相会处,但因为女帝的小心谨慎,从中并无法判断出具体的时间,所以萧砚倒是转而相信这里应当会留有什么线索。

他一路上早已打探清楚,歧国并无什么太大变化,为政举措亦没有明显的更迭,凤翔亦是风平浪静,没有传出什么政变的风声。

看来李茂贞显然是先取得女帝的信任后再行的夺权之举,且甚至没敢大行其事,可能在歧国上下文武的认定中,岐王还是那个岐王,没有一点变化。

至于女帝,这些年本就是深居简出的存在,恐怕一直都没有岐人会怀疑到女帝就是岐王、岐王就是女帝这件事上。

有些棘手啊……

萧砚没有太大的游览心思,看了个大概便回了祠庙,一边用饭一边暗自思忖。

女帝对李茂贞的信任,在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她的这位兄长回凤翔的第一件事就是夺她的权,所以才会陷入如此被动。

李茂贞重新掌控歧国,便天然的站在了袁天罡安排的阵营当中,萧砚这一路来便是看清想利用女帝破局恐是不易,才传令韩延徽鼓动大梁朝廷对歧国施加压力。

萧砚不会理会李茂贞的真意图,不论是这位岐王真的想取定难二镇也好,还是想图谋关中甚至蜀国也罢,任他几路来,萧砚都只会一路去,定难二镇只要肯出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拖住李茂贞,就算李茂贞误打误撞真想攻取定难镇,那就让他去取好了。

萧砚相信,袁天罡应当不会想看见李茂贞大肆扩张势力。更别说萧砚还让韩延徽提醒过敬翔,这位敬相在兵事上一向很敏感,应该不会不当一回事,只要关中防线给李茂贞施压,这位岐王可谓如芒在背,想取下定难二镇不是易事。

萧砚之前有过大胆猜测,袁天罡更可能让李茂贞直接莽关中,这才符合袁天罡的利益,李茂贞本就功利心很足,在一定程度上又格外相信袁天罡,未必能拒绝这个诱惑,而歧国若敢行莽事,晋国也定然会下场。

能让几方好似都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分利益,由此被袁天罡牵着鼻子走,就是这位大帅惯以行事的能力,偏偏如李茂贞、李克用这种枭雄,也难以拒绝。

萧砚倒不知道自己猜到了真相,只是保守起见,才会想办法提醒敬翔给关中布置好防线,总之就是要把李茂贞限制在歧国这一亩三分地上,算是萧砚给这位岐王的回礼了。不管如何,萧砚都已定下方略,只在这钓鱼台耽搁三日,若是一无所获,便直接进凤翔伺机行事,至于此行是为了帮助女帝政变还是只单纯的救出女帝,萧砚也只有依据形势做出判断。

在这里又过了两日,期间萧砚只是带着公羊左几人在四面游览,最远处甚至走到了位于宝鸡东面、渭河下游的虢县,当然一直都会在太公庙留一个人手,名义上是看顾行李,想那庙祝应当也不会多心。

由于之前安乐阁与幻音坊的合作过深,互相间的防备在蜜月期又没有太过,正因此,李茂贞回凤翔后,不说歧国境内,凤翔府的一众不良人都已被李茂贞早早清理拔除,这半年来虽重新渗透了一些,但李茂贞的防范很严,进度倒是比以前缓慢了不少,所以萧砚得到的情报并不那么充分。

按理来说女帝与李茂贞闹掰,李茂贞得到的应当也只是一座残缺不存的幻音坊才对,发挥出来的用处不可能如此顺手,萧砚只能相信一个可能,就是李茂贞拿什么东西要挟了女帝,故幻音坊还能够在他手上正常运转。

当然不是没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一切都其实是女帝与李茂贞合伙做的一场局,就是为了请萧砚入瓮。

萧砚在此事上犯过犹豫,他本就是个谨慎的人,只是行事大胆,在关键时刻舍得当机立断、从不优柔寡断,这才给人一种过于行险的错觉。

若非姬如雪那一句“愿以命为女帝作保”,萧砚倒还不至于为了女帝如此果断的亲自涉险,如果此行凤翔是个圈套,李茂贞、女帝二人合力,费一番手段是足以留下他的,若是还有什么九天圣姬、通文馆参与其中,萧砚只怕双拳难敌四手,走不出那凤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