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章 修书立碑抚远人(中)(第2页)

——

奴儿干都司南部的永宁寺当初可非同小可,象征着大明朝全盛时的国力。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总兵周兴、庄德等率军至脑温江(嫩江)、忽刺温河(呼兰河)和斡朵怜(依兰县城西马大屯)一带,始建奴儿干卫。永乐七年(1409年),升奴儿干卫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驻奴儿干城(今黑龙江与亨滚河汇合处右岸的特林地方,元朝征东元帅府故地)。同时还开通东西两条驿道,保证文书传递、贡赋粮饷的运送。明廷还经常派遣钦差大臣到奴儿干地区巡视。为记念这一丰功伟绩,永乐十一年(1413年)与宣德八年(1433年)明朝二次在特林地区江岸的山顶上修建永宁寺,并于石岩处立碑两座纪之。这两座碑一座名“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另一座名“宣德八年重建永宁寺记”,详细记述了当时辽东以北数百个部落朝拜天朝大国的盛况,阿海喜读史书,早就心向往之。

二人带了百余随从驰至永宁寺。此时已经入夏,气候倒还适宜,没那么寒冷,只是残破的寺庙千疮百孔,冷冷清清地立在山上,好不凄凉。

布达连连摇头,阿海却并不介意,饶有兴致地四处观看。终于,在寺后的石岩上发现两座沧桑的石碑。这一来可不得,看入了神,竟连义兄的呼唤也未听见。“安答安答安答”布达连唤几声,他才察觉,不好意思地笑笑,“小弟一时沉迷,让您见笑了”。

“安答,这两座碑都是用女真文写的,我是一个字也不识得。上面写着什么为何令你如此着迷”布达问。“这两座碑都是明朝宦官亦失哈奉旨巡视奴儿干都司时所立,第一座名唤永宁寺记永乐碑,我给您念念”,阿海抑扬顿挫地念了起来,“伏闻天之德高明,故能覆帱;地之德博厚,故能持载;圣人之德神圣,故能……”

布达皱紧了眉头,忙止住他,“我是个粗人,安答不必逐字逐句念,只需告诉我这块碑文大意便是”。

阿海呵呵一笑,“安答,这上面写着明永乐皇帝派宦官亦失哈巡视奴儿干都司、对奴儿干诸部颁发赏赐的盛况。当时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地,开设奴儿干都司,上面记载‘昔辽、金畴民安故业,皆相庆曰:‘今日复见而服矣!’表明自辽、金以来,历代都曾管辖该地,而明朝则继承之;您瞧这里,‘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外苦夷(库页岛)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皆踊跃欢忻,无一人梗化不率者。上复以金银等物为择地而建寺,柔化斯民,使知敬顺。……国之老幼,远近济济争趋……既而曰:‘亘古以来,未闻若斯,……吾子子孙孙,世世臣服,永无异意矣!’,说明当时来朝的人很多,连苦兀岛上的费雅喀(苦夷)人也来臣服,他们急着向明朝的钦差表忠心;这里足足记载了一百多个题名,有官员也有工匠,光各部的部长便有数十人之多,可见当时盛况”。

布达听懂了,点点头说道:“那另一座碑呢记载了什么”

“另一座内容差不多,只是这一回亦失哈带来的人更多,‘率官军二千,巨舡五十再至。民皆如故,独永宁寺破毁,基址有焉’,永宁寺被毁本是大罪,当地的吉列迷人(野人女真)十分恐惧,担心遭到明军屠戮,从中可见当时明朝的国力强盛,虽远必诛;但是亦失哈等‘体皇上好生柔远之意,特加宽恕。斯民谒者,仍宴以酒食,给以布物,愈加抚恤’,说明当时明朝在本地施政是以抚为主;‘于是人无老少,踊跃欢忻,咸啧啧曰:天朝有仁德之君,乃有启处之方,我属无患矣!’,说明当地明朝的仁政得到了当地部落的拥护”,阿海耐心地解说,听得布达连连点头,“咱们在本地施政,也可借鉴明朝时的怀柔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