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章 跃马扬鞭入盛京(上)(第2页)
辽河东岸,便是明朝的沈阳中卫、清朝的盛京。这地方,对明朝不过是区区卫所,对清朝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皇太极尊沈阳为“天眷盛京”,在此建都、改国号为“大清”。从此,这里便成了满人的龙兴之地、得天之眷的“盛京”。顺治帝是个不忘本的人,迁都北京后,并没有忘记盛京,以之为陪都。为发展旧都、为满人留个退路,年轻的皇帝实行移民奖励政策,拨内地各省百姓来此开垦。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各省百姓源源不断来到这里安家屯垦。他还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凡移住之农民,每月供给食粮一斗,每垧垦地给种子六升,垦民每百人贷与耕牛二十头,其中食粮、种子于秋收后,如数归偿”,“凡招来新民,归部遣官偕同县官,城中每丁给地基二绳,约三丈(二日)于野,每丁给地五绳(二十五亩),永为民业”。还规定,“依开垦面积之多寡,决定地方官的升迁,或赐匾额,高悬门第,以示褒奖”。这样一搞,盛京的人口迅速增多,日渐兴旺。
四年前,顺治帝又下旨,以“奉天承运”之意在盛京设奉天府,与北京的顺天府并列。奉天府尹的品级是正三品,作为京府的长官,权力和待遇甚至比普通的正三品还大,算是辽东的地方大员。现任顺天府尹张尚贤是个有本事的,先是在登州知府任上招抚了大贼于七,接着又在辽阳知府任上政绩斐然。四年前,清廷裁撤辽阳府,置辽阳县,并入新成立的奉天府。顺治帝想起他的政绩,将其由辽阳知府改任奉天府尹,一下子由正四品升成正三品,可谓官运亨勇。同僚皆说他有福,他亦如此认为,直到卫军攻入辽东,张府尹方理解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的深义。
莲大可汗是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见都什豁尔愿意归顺,立即命人拟了道封都什豁尔之父、科尔沁右翼后旗镇国公色棱为科尔沁郡王的旨意,又送给都什豁尔一份大礼,释放了俘获的一千科尔沁骑兵、让他们随其一同返回科尔沁草原。这个年代,可以依照俘虏的人数和身份向他们所在的部落索要赎金,也可以将他们作为部落的奴隶为主人干活,总之俘虏是战利品,意味着财富。大可汗放弃了一千人的财富,出手极其大方,将年轻的科尔沁台吉感动得热泪盈眶,拍着胸脯大表忠心,“大汗放心,奴才一定说服额祈葛率众归顺”。“呵呵,去吧,朕信得过你”,苏勒坦乐和和送走了他。
人刚一走,大学士博贝便禀道:“大汗,科尔沁人与满清联着姻,您不怕此人一去不复返吗更不该释放那一千科尔沁俘虏,若此人归而复叛,这等于是在帮敌人恢复实力”。
“呵呵,不过一千人而已,朕还真没放在心上。让他们回去后替朕宣传、将大卫的军威和朕的仁慈传播至四方也好”,苏勒坦大笑,“博贝,你是智者,可惜胸襟小了些。为汗者,眼中看到的理应是万里山河,岂是区区一个科尔沁部”
“大汗圣明,奴才井底之蛙,听您一说,方才茅塞顿开”,博贝赶紧逢迎,哄得大可汗眉开眼笑。
——
势如破竹,真正的势如破竹!王国泰率八千降军刚抵达义州城下,还未来得及喘口气,城门便开了,义州巡检王定陆二话不说率一百五十余名兵丁跪地投降。是的,此时的义州只有一百五十余名守军。另一个时空,这地方被清朝用于安置投降的察哈尔部。可在这个时空,察哈尔部的牧民只有部分被清廷编入旗中,另一部分成为大卫国的子民,义州的人口比另一个时空少了很多。清廷只在义州设巡检司衙门,由一巡检率一百五十余名兵丁守卫,隶属于广宁县。卫国的日益强大,引起连锁反应,为加强北方的守御,清廷比另一个时空早了三年在广宁设县,且置参将一员、兵马两千守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