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酷酷的橙子
第269章 预言家郭嘉(第3页)
“所以建议曹操养精蓄锐,等待收拾残局。”
“果然半年后袁绍吐血身亡,身后安排诸事全被郭嘉预言中。”
“袁谭不服弟弟袁尚,经过半年的积怨,郭嘉认为是时候对袁氏兄弟用兵了。”
“建安七年冬,曹操攻占黎阳讨伐冀州。”
“因此袁谭向弟弟袁尚索要兵马军械,袁尚不仅不给,还把他调回邺城防守,这让袁谭极为不满。”
“远在荆州的刘表都写信劝和这对兄弟,并派刘备领兵一万北伐以减少他们兄弟的压力。”
“刘备的进攻很是顺利,一个月就打到离许都百里的叶县。”
“于是曹操准备南下亲征刘备,但被荀彧与郭嘉阻止。”
“两人说刘备屡战屡败,士气低落,如今一路狂奔突袭导致补给线太长。”
“只需要派一员大将前去阻击就可以,建议曹操要继续攻打袁氏兄弟。”
“曹操觉得有道理,于是派遣夏侯惇前往迎战刘备。”
朱元璋袁绍两个儿子自相残杀的结局,仿佛是按照郭嘉编写的剧本在演,真是神了。
曹操起兵攻打袁绍两个儿子,战斗进行得异常顺利,眼看胜利在望,郭嘉却提议退兵。
这正是郭嘉的眼光毒辣之处,因为他已经预料到后面会发生的事情。
袁绍死前并没有安排好两个儿子的主次排名,两个儿子的谋士郭图和逢纪必然会挑唆两人内讧。
如果现在打,两个人必然同心同德一起对付曹军,必然增加攻城的难度。
如果抽空先去打刘表,两兄弟一定以为危险解除,开始内斗,那时候就可以轻而易举拿下他们。
果不其然,一切都在郭嘉的预料之中。
郭嘉在世时,只要是其参与过的战事,绝大部分都能取得圆满胜利。
曹操集团因郭嘉而如日中天,成为群雄中的霸主。
曹操麾下有许多能征善战的武将和才智多谋的文臣,然而没有一个人能与郭嘉在决策上的才能相提并论。
不过他也并没有太过羡慕,毕竟他大明的开国功臣李善长丝毫不弱于郭嘉。
“面对五万青州军,刘备在坚持了两个月后就退兵了。”
“曹操得知夏侯惇胜利的消息后,也于四月果断出兵邺城。”
“这时郭嘉又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他建议对邺城围而不打。”
“给袁氏兄弟造成巨大压力,让他们不敢出城即可。”
“之后再退兵转而攻打平原等地,如此袁氏兄弟便要分兵。”
“而以这两人的秉性,一方有危险,彼此是不会去救援的。”
“不用多久,两人必会反目成仇。”
“届时我军就可以收拾残局,拿下河北就容易多了。”
“事情的发展果然与郭嘉预测的那样,曹操攻打袁谭老巢平原,袁尚不去救。”
“接着曹操退军到黎阳,袁谭邀请袁尚一起追击,袁尚又不参与。”
“之后袁谭多次索要兵马军械,袁尚也都不批准。”
“加上之前立嗣产生的积怨,袁谭终于忍受不住,他谋划鸿门宴诛杀袁尚。”
“不料事情败露,袁谭被迫逃回平原,接着就遭到袁尚五万大军攻打。”
“这时郭图献计,让袁谭先投降曹操,联手灭掉袁尚后在徐州复国。”
“但郭图这种天真的小伎俩,怎么瞒得过郭嘉。”
“建议曹操将计就计,再次利用袁氏兄弟矛盾将其一举击溃,就这样袁尚先后丢失冀州和幽州逃亡乌桓。”
“建安十一年秋,北方游牧民族乌桓勾结袁尚袁熙兄弟,多次袭扰幽州边境。”
“曹操忍无可忍,想要出兵剿灭这股势力。”
“几乎所有谋臣都反对这场远征,举了粮草和局势等一系列问题来说明难以取胜。”
“唯独郭嘉全力支持,说袁氏余孽现在还没有与乌桓完全融合。”
“如果放任不打,过几年他们各种阶层通婚后,就会铁板一块。”
“届时一旦成势,我军极难攻取,日后一统天下可能会成为泡影。”
“如今发起战争虽然不利我军,可对于乌桓却是更加不利。”
“毕竟敌人的物资远不如我军,以四州财力半年内是可以打通水运航道的。”
“这项利民利军的工程,不仅可以解决粮草的问题,还能获得百姓们的支持。”
“况且乌桓也绝不会想到,我军竟敢跨越沙漠远征,这千里奇袭正是兵家制胜之道。”
“曹操又担忧北征时刘表会偷袭许都,郭嘉又表示刘表不过说大话罢了,就是一个夸夸其谈的家伙。”
“这家伙之前有两次绝好的机会攻打许都,但都由于出兵保守而失败,他早就丧失了北伐信心。”
“况且刘备在他身边搞各种挖墙脚的小动作,孙权又对他虎视眈眈,他这次绝不会再出一兵一卒了。”
“曹操听完郭嘉这些分析后,果断采用这些建议。”
曹操郭嘉所言,确实在理,让孤北征少了后顾之忧。
他击杀了袁绍长子袁谭,其次子和三子逃到北方乌桓人的领地。
他虽然想斩草除根,追击两个儿子,却又怕荆州的刘表趁机袭击自己的大本营。
而且手下大部分将士也反对北征,但好在郭嘉的一番分析过后,他可以放心大胆的北征,取得最后的胜利。
正如郭嘉所言,荆州刘表是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会坐而论道。
刘表既害怕自己的才干无法驾驭刘备,又害怕刘备不为自己所用。
为了提防刘备,刘表也不会轻易出兵中原攻打自己的大本营。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他,立刻率军北征。
行军到半路,也是郭嘉给出了宝贵的意见。
千里奔袭,重在出其不意,如果辎重太多,行动就会缓慢,迟早会被对方发觉,不如丢掉辎重,轻车简从,攻敌不备。
他听从了郭嘉的建议,布置一队士兵带着辎重迷惑敌人。
而他则亲率一队轻兵,昼夜不停,突然杀到乌桓城外。
敌人看到神兵天降般的大军,惊慌失措之下一击即溃。
最后的战果也非常丰盛,乌桓首领被杀,袁绍的两个儿子则逃向辽东投靠了公孙康。
他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的胜利,还要多亏了郭嘉提出的计谋。
“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于建安十二年夏发动了对乌桓的远征。”
“可就在行军途中,郭嘉却病倒了。”
“郭嘉谢绝了曹操班师的好意,表示大军绝不能为了他一个人而放弃远征。”
“现在正处于关键时刻,全军应该放弃不必要的辎重,花重金寻找向导带路。”
“精锐先锋,轻装简从,直奔乌桓巢穴,不给敌人防守准备的时间。”
“曹操同意了这个策略,于是让郭嘉随辎重部队一起回益州养病。”
“曹操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与郭嘉的最后诀别。”
“四个月后,曹操远征乌桓胜利归来。”
“却收到心爱军师以亡数日的噩耗,不禁发出悲伤的哀鸣。”
“郭嘉死,乃天要亡我也。”
“可即便死了的郭嘉依然很厉害,在去世之前他给曹操留下遗计。”
“说袁尚袁熙投奔辽东公孙康,如果我军立即进。”
“公孙康必会与袁氏兄弟共同死守,我军要拿下城池必定会十分困难。”
“不如暂缓攻打,如此公孙康就会认为,袁氏兄弟实际上是借机侵夺他的地盘。”
“不用多久,他们就会内讧,自相残杀。”
“而事情的发展果然和郭嘉预言的那样,三个月后袁氏兄弟被杀。”
“公孙康投降,曹操平定辽东。”
“回顾郭嘉一生,他多谋善断,料事如神。”
“可以说郭嘉从征十一年间,就是天下第一谋士。”
“曹操也本想托付其于后事,让他做日后的宰辅,也就是把他当做了自己的诸葛亮。”
“这位天才的半路夭亡,不仅让曹操悲痛失去一人才,更让他觉得失去一知己。”
“于是作观沧海怀念郭嘉,希望再遇到此类贤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朱棣如果郭嘉在世,曹操很有可能一统北方后统一全国,可惜天妒英才。
提到三国时期,世人会想到义薄云天的关羽、狡猾多变的曹操、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英年早逝的周公瑾。
实际上三国时期不仅仅只涌现出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郭嘉也同样做出过卓越贡献,甚至可以说其功劳一点不弱于诸葛亮。
只是奈何郭嘉英年早逝,这才使得郭嘉的存在感不强,其名声相比于其他顶级谋士有些鲜为人知。
但是他认为,如果不是郭嘉才长气短,或许三国根本就不会登上历史舞台。
从后来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就可以验证这一点。
郭嘉死后不久,曹操就因在赤壁之战上大败而归,损失积累多年的百万雄师,从此三分天下之势逐渐形成。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