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变曾经心动Zzz

第1589章 培养(第3页)

 曾凡愿意免费教他们,他既是东家,又是先生,窑工们当然愿意,个别人就算心里反对也不敢说出来了。

 他们窑口的规模在景德镇排不上号,固定人员只有九十多人,加上一起住在这里的家属,也不到二百人,一家都在这里的不过二十多户,十岁以下的男孩女孩不过十几个,曾凡把那些年龄大些,开始学徒的都算上,凑了三十多个人,当做一个班级教学。

 有过在北魏培养火种的经验,又有了最近二十多年的知识积累,还专门编制过不同科目的自习教程,现在做起教育扫盲,曾凡也算驾轻就熟。

 不过这次他没有在北魏那么激进的打算,只是按照自己的认知培养他们,养成独立的思维能力,传授他们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一些基础知识,至于以后怎么做,看具体情况再说。

 有了他传授的知识和方法,即便他以后离开,这些人也不会过的太差,已经提升的工艺水平不会忽然消失。

 有了人才做什么都有可能,光靠个人单打独斗,在这个乱世,那可就太难了。

 教学和工作两不耽误,有了更多有经验的窑工加入,青花瓷的产量逐步提高,窑口的收入当然也连续增长。

 馒头窑单个产量不如龙窑,可是占地少,能以量取胜,曾凡设计的窑型更加科学合理,能效比和成品率也更高,加上他们的青花瓷属于独一份的存在,知名度也迅速提高,很多北方的大客商慕名过来订货。

 别看襄阳那边蒙古人还在围攻,可是南北的经贸交流始终没有断过,防线早就被渗透的筛子一样。

 临安的朝廷上上下下醉生梦死,大多数的平民百姓没得选,有头脑的官员商人早就和北方暗通款曲,为自己家族安排后路了。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对比,蒙古人的水平远不如南宋这边,即便忽必烈重用了大量汉人和儒家学者也不行,为了防范汉人,又用了大量色目人牵制,头上还有蒙古贵族官员的压制,统治方式简单粗暴,北方普通百姓的生活远不如南方。

 不过大宋朝廷从赵匡胤开始,就防范自己人更甚于防范外敌,把武将限制的死死的,稍微有冒头的就疯狂打压,丝毫没有进取心,相比注重军功、现在上层还没有烂透的蒙古人,大宋注定难逃灭亡。

 曾凡没有争霸天下的野心,更没有维护南宋朝廷的打算,他同样对野蛮的蒙古人没有好感,他更愿意培养一批人,传授给他们思想和方法,让这个时空的人自己去努力,建立一个理想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