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旧照惊心,真相迷踪

正午的阳光斜斜切进书房,在书案上投下一道明晃晃的光带。

 顾承砚望着李德昌指间那张泛黄的照片,睫毛在眼下投出细碎的阴影——照片里那个穿月白长衫的年轻人,分明是他穿越前原主的模样。

 "顾先生。"李德昌将证件推到他面前,铜制徽章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财政部特别调查员,证件可验。"他的手指压在照片边缘,指节处的茧子泛着青白色,像老树根盘结在骨节上。

 顾承砚垂眸扫过证件,唇角微勾:"李调查员大老远从重庆来上海,就为这张旧照片?"他伸手去端蟹粉包,瓷碟与木桌相碰的轻响里,余光瞥见苏若雪正倚着书案整理文件。

 她发梢沾着隔夜的碎发,此时却像被风带起般,轻轻扫过李德昌搁在桌沿的手背——那是她惯常的"观察信号"。

 "照片若出现在《申报》头版......"李德昌忽然收了证件,指尖叩了叩照片里穿墨绿旗袍的女人,"顾少东新得的贤内助,怕是要知道当年你与柳小姐在码头的'密谈'。"他尾音拖得绵长,像是在品味某种快感。

 顾承砚的茶盏顿在唇边。

 柳婉如?

 原主记忆里那个总爱往绸庄跑的银行家侄女?

 他垂眼时睫毛遮住眼底翻涌的暗潮——原主确实在码头见过她,但具体谈了什么,原主的记忆里只有模糊的酒气和争吵声。

 "苏小姐,把李调查员的茶续上。"他突然开口,声音温和得像春夜的雨。

 苏若雪应了一声,端起茶壶时袖扣轻碰,"当啷"一声撞在桌角。

 她俯身时,藏在袖中的微型相机恰好对准照片,指尖在桌下快速按动——这是三个月前顾承砚托香港朋友带回来的德国货,专用来偷拍紧要证据。

 李德昌的目光随着她的动作移动,直到茶雾漫上他鼻尖才收回:"顾先生,我给您两条路。"他从公文包取出一叠文件,最上面是顾氏绸庄近三月的进货单,"要么配合我们查实业界的'通敌案',把你那些民族企业家朋友的账本交出来;要么......"他指节敲了敲照片,"让全上海都知道顾少东当年和日商代理人密会。"

 "日商代理人?"顾承砚突然笑出声,指节抵着下颌,"李调查员可知,柳小姐的表舅是德国德华银行的买办?"他从抽屉里抽出一叠泛黄的纸页,最上面盖着"顾记绸庄"的朱红大印,"民国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我与柳小姐在码头谈的是用顾氏生丝抵押,从德华银行贷三百万法币,专门用来收购被日商压价的蚕农茧子。"

 苏若雪倒茶的手顿了顿。

 她看见顾承砚翻文件的指尖在发抖——不是害怕,是克制着某种愤怒。

 照片里的木牌"顾记"二字突然在她眼前清晰起来,原主当年在码头立的那块木牌,其实是为了给蚕农们看:顾家收茧,童叟无欺。

 "会议记录有在场的船运行陈老板、茧行王掌柜签字。"顾承砚将文件推到李德昌面前,"李调查员若不信,大可去闸北找陈老板——他上个月刚给儿子娶亲,酒桌上最爱说当年顾少东如何带着他跟洋行砍价。"

 李德昌的瞳孔缩了缩。

 他翻开文件的动作很慢,纸页摩擦声像刀刃划过玻璃。

 当看到最后一页陈阿福的签名时,指节上的茧子突然绷得发白——那是他三天前刚派人"请"去喝茶的陈老头,怎么会这么快......

 "顾先生好手段。"他合上文件时,袖口滑下一截,露出腕间淡青色的枪痕。

 苏若雪的指甲轻轻掐进掌心——那是长期握驳壳枪才会有的印记,财政部调查员怎会有这种痕迹?

 顾承砚盯着李德昌腕间的痕迹,忽然倾身向前,声音压得极低:"李调查员可知,上个月有个自称财政部的人去了无锡,找荣家要纺织厂的秘方?"他指腹摩挲着云纹火漆印,"结果第二天,那人的钢笔里就被塞了张纸条——'再碰民族工业,就送你去见外滩的黄浦江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