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喝药(第2页)

 七日后归村,晒谷场上已挤满看热闹的。赵四叔拦下马头:“巧丫头,那些苗子真种军营了?“


 “自然。“她翻身下马,靴尖踢开块碎石,“沙地种出来的果子更甜,将军说要酿成酒送进宫呢。“


 人群炸开锅。余二爷挤到最前头:“那你当初诓我们种树。“


 “二叔这话岔了。“余巧巧解下沾满尘土的斗篷,“当初白纸黑字写得明白,愿种的自有分红,不愿种的——“她忽然轻笑,“来年别眼红便是。“


 余大爷手中的茶碗“啪“地碎裂。他望着山腰新绿的树苗,忽然想起去岁寒冬——这丫头跪在祠堂前求族老借粮时,脊背也是这般笔直。


 当夜,六户当家的聚在窦家烤火。老窦举着韩清越给的契书:“巧姑娘给军营供苗,抽两成利给咱们当养护钱!“


 “乖乖!“戚大嫂拨着算盘珠子,“三百亩地两成利,抵得上五十亩好田!“


 余巧巧蹲在苗圃里培土,听着远处隐约的笑闹声。康婶提着灯笼过来:“东家,余大爷家的小子偷偷翻墙来看苗。“


 “由他去。“她掐断多余的枝杈,“等开春挂果,自然有人坐不住。“


 月光漫过新嫁接的树苗,嫩芽在夜风中轻轻颤动。更远处,军营沙地上的频婆树苗已扎下根,暗红色的树皮在月色下泛着铁器般的光泽。


 ……


 晨雾还未散尽,村口老槐树上已缀满露珠。韩清越的马鞍两侧各挂了个鼓囊囊的包袱,康婶正踮着脚往他怀里塞油纸包:“腊肉用松枝熏过,能放半月。“


 余巧巧捧着个雕花木匣过来:“这是给商会几位掌柜的茯茶。“她指尖拂过匣面缠枝纹,“劳烦韩大哥替我道声谢。“


 元宝突然从书包里掏出本泛黄手札,页脚卷得像老猫耳朵:“这是我爷留下的果树经。“他挠挠头,“虽然你家种的是柑橘,我爷种的是梨树。“


 韩清越郑重其事地将手札收进胸前衣襟:“小老弟这份心意,比千金还重。“他拱手时,马鞭上的铜铃叮当作响,惊飞了树梢的麻雀。


 康婶撩起围裙抹眼角:“才住一宿就走,连碗鸡汤都没炖上。“她鬓间银簪在晨光里晃出一道弧线,恰似昨夜灶膛跃动的火苗。


 “婶子给的窝头够我吃三天了。“韩清越拍了拍马背上鼓鼓的干粮袋,“再装下去,这马该闹脾气了。“他故意勒紧缰绳,枣红马配合地打了个响鼻。


 日头爬上东山时,元宝的书包带突然绷紧——余巧巧正捏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昨晚怎么说的?“她柳眉微挑,指尖在竹筒上轻轻叩击。


 “好姐姐~~“元宝拽着她衣袖晃悠,“我就给二旺他们瞧一眼。“他腮帮子鼓得像塞了核桃,“保证上课时藏得严严实实!“


 余巧巧将万花筒举过头顶:“下学后随你怎么玩。“她踮起脚尖,发间木簪在元宝眼前晃啊晃,“要是让晏先生瞧见。“


 “知道啦知道啦!“元宝捂住耳朵,“又要说'先生身子弱,经不得吵闹'。“他学着余巧巧的语气,逗得康婶噗嗤笑出声。


 村塾的晨钟悠悠传来,元宝撒腿要跑,却被余巧巧揪住后领:“晌午记得把《千字文》默了。“她往他书包里塞了个油纸包,“新炒的南瓜子,分给同窗。“


 望着元宝蹦蹦跳跳远去的背影,康婶忽然叹道:“这孩子越发像活脱了。“她粗糙的手掌摩挲着篱笆上的牵牛花。


 余巧巧搀着康婶往回走,晨露打湿了绣鞋。路过村口老井时,她忽然驻足——井台上刻着的“晏“字,还是去岁晏先生带着学生们凿的。


 “巧巧啊。“康婶突然压低声音,“你说韩掌柜这一走,还会再来不?“她浑浊的眼里闪着狡黠的光,“我看他瞧你的眼神。“


 “婶子!“余巧巧耳根发烫,快步走到前头,“晌午该给元宝蒸蛋羹了。“她假装整理鬓发,指尖却触到韩清越临别时悄悄插在她发间的野茉莉。


 日头西斜时,村塾传来朗朗书声。余巧巧蹲在菜园里摘豆角,忽然听见墙根下窸窸窣窣——元宝正领着二旺几个趴在地上,万花筒在夕阳下折射出七彩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