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新的发展机遇的出现(第2页)
在建设现场,项目经理老孙每天早早来到工地,指挥工人安装智能交通设备。有一次,在安装智能摄像头时,遇到了安装位置不合理的问题,会影响拍摄范围。老孙马上联系设计团队,设计团队却以工期紧张为由,拒绝重新勘察调整,认为微调一下角度就可以解决问题。老孙急得直跺脚:“这可不是小事,角度微调根本解决不了拍摄范围的问题,以后系统运行出了差错,谁来负责?” 设计团队负责人却不耐烦地回应:“我们这边也很忙,哪有时间专门为这点小事跑一趟工地,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老孙无奈,只好向林宇求助。林宇得知情况后,亲自联系设计团队负责人,严肃地说:“这个项目关乎家园的未来,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安装位置不合理会严重影响智能摄像头的功能,进而影响整个智能交通系统的运行效果。我理解你们工期紧张,但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这样,我安排我们公司的技术人员和你们一起到现场,今天务必确定出最佳安装位置。” 设计团队负责人听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终同意前往工地。经过重新勘察和调整,确定了最佳安装位置。“这智能交通系统是家园未来的重要保障,我们一定要把每个细节都做好。” 老孙对工人们说道。随着一个个设备安装到位,智能交通系统初见雏形。
就在项目紧张推进时,林宇的感情生活也出现了波澜。他的女友苏瑶,也是公司的核心成员之一,负责项目的对外沟通与协调工作。在一次与合作方的沟通中,苏瑶因过度承诺,导致合作方对项目进度和功能实现有了过高期望,这给林宇的团队带来了更大压力。林宇得知此事后,十分恼火,他找到苏瑶,严肃地说:“瑶瑶,你怎么能随便答应合作方那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我们现在的压力已经够大了,你这样会让整个项目陷入困境!” 苏瑶委屈地回应:“我也是想为项目争取更多机会,想让公司发展得更好,我知道错了,但现在该怎么办?” 林宇无奈地叹了口气:“现在只能尽力弥补,我和团队再想想办法,以后千万不能再这样了。” 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后续的工作中,苏瑶又因个人疏忽,导致一份重要的项目文件丢失,险些造成严重后果。林宇得知后,大发雷霆:“苏瑶,你最近到底怎么回事?这份文件有多重要你不清楚吗?你这是在拿整个项目开玩笑!” 苏瑶哭着跑开,觉得自己不被理解,满心委屈。团队成员们也因此事议论纷纷,对苏瑶产生了不满情绪,团队氛围变得异常压抑。林宇夹在事业与感情之间,感到无比疲惫,他一方面要安抚团队情绪,另一方面又要想办法修复与苏瑶的关系,同时还要全力推进项目,身心俱疲。但他深知,项目不能因此停滞,他强打起精神,组织团队重新整理文件,安抚大家情绪:“兄弟们,苏瑶也不是故意的,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把项目做好,大家再加把劲,先渡过眼前这关。” 在林宇的努力下,团队逐渐恢复正常运转,项目也继续稳步推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终于,智能交通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曾经拥堵不堪的主干道,如今车辆通行顺畅。在早高峰时段,智能信号灯依据大数据分析,精准调整各方向绿灯时长,车辆有序穿梭,以往动辄半小时的拥堵路段,如今十分钟便能顺利通过。遇到暴雨、暴雪等恶劣天气,系统自动切换至应急模式,优先保障救援车辆通行,同时通过广播、手机应用向市民实时推送路况信息,引导车辆避开危险路段。
看到系统运行良好,林宇心中满是感慨。“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现在能有条不紊地应对各种问题,这次项目让我成长了太多。” 林宇对团队成员说道,“这不仅是我们公司的成就,更是我们为家园建设贡献的一份力量。” 此时,苏瑶也来到林宇身边,轻声说:“林宇,对不起,这段时间我太不懂事了,给你和团队添了这么多麻烦。以后我一定认真工作,和你一起守护我们的成果。” 林宇看着苏瑶,眼中满是理解与包容,他握住苏瑶的手,坚定地说:“没事,我们一起走过了这么多难关,以后也会越来越好。”
学校里,校长李明积极响应教育发展政策。他主动联系刘岗和吴玉,汇报计划:“我们计划开设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课程,让学生从小树立危机意识与环保理念。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普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吴玉眼中满是欣慰,说道:“李校长,这个计划非常好。教育是未来的希望,通过课程改革,能让孩子们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成为家园建设的栋梁之才。” 刘岗也点头表示支持:“学校有需要协调的资源,政府全力配合,务必将教育改革落实到位。” 此后,刘岗和吴玉多次来到学校,参与防灾减灾课程的研讨。在一次课程设计讨论会上,刘岗提出:“课程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多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真正理解灾难的危害与应对方法。” 吴玉也补充道:“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比如模拟灾难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应对。” 一位年轻老师提出不同看法:“模拟灾难场景会不会给学生带来心理阴影啊?孩子们还小,可能承受不了。” 刘岗耐心解释:“我们会做好引导,在模拟过程中强调安全和应对方法,让学生在可控的环境中学习,反而能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且,经历过灾难的幸存者来讲述真实故事时,也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灾难的残酷,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老师们听后,纷纷表示赞同,在后续的教学中积极采纳这些建议。刘岗又接着说:“我们还可以邀请一些救援人员来给学生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救援流程和技巧。” 这时,吴玉想起自己曾经参与救援的经历,感慨地说:“那些救援现场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让学生了解这些,能让他们更珍惜生命,也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老师们深受触动,决定将这些建议融入到课程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