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农业的发展(第2页)
露天种植区的水培试验陷入困境。阿明的团队用废旧 pvC 管搭建的立体种植架上,番茄幼苗出现缺素症。"营养液 eC 值波动超过 0.5ms/cm," 他用便携式电导率仪检测,"需要加装自动补液系统。"
刘岗带着老农民们改良传统旱作技术。他们在梯田边缘种植的苜蓿根系深入地下三米,根瘤菌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秸秆编织的覆盖物经过膨润土涂层处理,能在干旱时释放保水剂。李有福摸着湿润的土壤:"这法子和俺爹当年治盐碱地的土办法,像又不像。"
基因改良团队传来捷报。吴玉展示着新型杂交玉米的根系,肉质根须表面覆盖着一层蜡质。"转入的 p5Cs 基因增强了脯氨酸合成," 她在实验室日志中记录,"干旱胁迫试验显示,萎蔫系数降低 40%。"
大规模推广时遭遇信任危机。王家庄的玉米地出现叶片卷曲,流言蜚语在田间地头蔓延。吴玉连夜召开说明会,投影仪播放着病原菌侵染过程的显微视频:"这是镰刀菌引起的茎基腐病," 她切换着玻片,"与转基因无关。"
第二天清晨,八架太阳能无人机升空。它们的碳纤维机翼反射着晨光,搭载的多光谱相机每秒拍摄 100 张图像。Ai 识别系统在病斑区域标注红色警示,精准喷洒生物农药。李有福站在地头,看着无人机群掠过头顶:"当年的马拉喷雾器要是有这本事,俺能多睡三个安稳觉。"
垂直农场的建设如火如荼。废弃的水泥厂厂房内,Led 植物灯将空间照成淡紫色。多层种植架上,水培生菜的根系在岩棉基质中交错生长。阿明调试着光谱控制器:"红光 660nm 促进光合作用,蓝光 450nm 抑制徒长。" 他的手指划过触控屏,"这套系统能让生菜 28 天收获一茬。"
水产养殖区的改造同样充满挑战。老鱼塘的防渗膜出现破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林浩设计的生物滤池系统投入使用,沸石填料吸附氨氮,硝化细菌将其转化为硝酸盐。"溶氧量稳定在 5mgl 以上," 他检测着水质,"可以投放鱼苗了。"
秋收时节,智能温室的小麦在联合收割机的轰鸣中倒下。麦粒击打脱粒滚筒的声音如同密集的鼓点,吴玉抓起一把新麦,感受着饱满的颗粒在掌心滚动。"蛋白质含量 14.5%,湿面筋值 32%," 她对刘岗说,"适合制作邻镇需要的啤酒麦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