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农业的发展

初春的育种实验室里,吴玉将一粒转基因小麦种子置于电子显微镜下。真空管内,金红色的胚乳在电子束轰击下散发出幽蓝荧光 —— 这是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标记的抗锈病基因。培养皿边缘凝结的晨露折射出七彩光晕,与基因图谱上的荧光标记交相辉映。"第三代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达到 92%," 她对助手说,"但要注意分蘖期的光周期调控。"

 刘岗在试验田调试气象站,太阳能板下的传感器阵列闪烁着微光。他的手指抚过温度传感器的热敏电阻,金属外壳还带着昨夜的寒意。"土壤湿度 68%,ph 值 6.2," 他核对防水日志本,"启动智能滴灌系统。" 远处,3d 打印的喷灌机开始旋转,空气注入式喷头将营养液雾化成 50-200 微米的雾滴,在朝阳下形成直径十米的彩虹光晕。

 老支书李有福蹲在地头,粗糙的手掌摩挲着传统稻种 "铁杆青"。谷粒表面的芒刺扎进指腹,勾起四十年前大旱的记忆。"当年俺爹用这稻种救活了全村人," 他对吴玉说,浑浊的眼球倒映着智能温室的玻璃幕墙,"你们这些会发光的种子,真能在盐碱地里扎根?"

 智能温室启用仪式上,阿明演示着物联网系统。手机 App 界面的实时数据跳动着:温度 24.3c,湿度 65%,Co?浓度 450ppm。"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自动调节环境参数," 他滑动着防水屏幕,展示着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曲线,"遮阳网开合精度达到 0.1 度。"

 李有福的儿子虎子突然举手,他的解放鞋沾满新翻的泥土:"要是雷劈了发电机咋办?" 他的声音里带着对未知的恐惧。

 林浩举起手摇发电机,铜质绕组在阳光下泛着暖光:"我们设计了三级冗余供电系统," 他转动手柄,Led 植物灯次第亮起,"风能、太阳能、人力,总有一种能让秧苗见到明天的太阳。"

 第一季智能温室种植遭遇白粉病爆发。吴玉在生物安全柜前解剖染病叶片,高倍显微镜下,菌丝体的分支结构如同外星生物。"传统多菌灵对转基因作物无效," 她将样本放入离心机,"启动瓢虫生物防治方案。"

 三天后,实验室培育的异色瓢虫被释放到温室。这些经过人工选育的捕食者振翅时发出细微的嗡鸣,红色鞘翅上的黑色斑点像撒落的黑芝麻。虎子蹲在垄间,看着瓢虫啃食菌丝的动作:"比俺们当年用手抓虫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