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元渊蒙冤命陨落 梁军得胜势难挡(第2页)
葛荣冷笑一声:“我已经自称天子,岂能容他?”
说完,手一挥,元渊便丢了性命。
消息传回洛阳,元徽趁机诬陷元渊投降叛贼。
朝廷大怒,下令拘捕元渊的妻儿。
广阳王府的属官宋游道看不下去了,站出来大声辩解:“元渊明明是被葛荣所杀,怎能说他投降?
这是冤枉!”
朝廷派人查证,发现实情确实如此,这才赦免了元渊的家人。
与此同时,葛荣的叛军越来越猖狂。
朝廷赶紧任命杨津为北道都督,让他去抵挡葛荣。
北方边境动荡不安,北魏朝廷又加封博陵郡公尔朱荣为安北将军,命他统领恒、朔二州的军务。
尔朱荣率军经过肆州时,刺史尉庆宾紧闭城门,不让他进城。
尔朱荣大怒,对手下喝道:“区区刺史,也敢拦我?”
他一声令下,士兵们强行登城,活捉尉庆宾,带回秀容。
随后,尔朱荣擅自任命自己的堂叔尔朱羽生为新任刺史。
从此,他的兵力越来越强,北魏朝廷已经管不住他了。
贺拔胜兄弟投奔尔朱荣时,荣正坐镇肆州。
一见二人来投,他顿时眉开眼笑,拍着贺拔胜的肩膀说:“你们兄弟肯来助我,这天下还愁平定不了吗?”
贺拔胜拱手道:“将军威名远播,我等愿效犬马之劳。”
尔朱荣哈哈大笑,当即任命兄弟二人为军将。
从此,军中大小事务,行军布阵,尔朱荣都要找他们商议。
贺拔胜兄弟也尽心竭力,出谋划策。
旁人见了这情形,心里都明白:尔朱荣表面恭敬,实则野心勃勃。
他口口声声说要帮朝廷平乱,暗地里却盘算着自己的势力。
可惜当时的北魏朝廷内忧外患,根本无暇顾及这些。
一日,贺拔胜对弟弟说:“尔朱将军待我等不薄,但观其言行,恐怕......”
弟弟打断道:“兄长慎言!如今乱世,能得明主收留已属万幸。”
贺拔胜叹息:“你说得对。只是我总觉得,他日恐生变故。”
弟弟苦笑:“眼下朝廷连眼前的叛乱都应付不来,哪还顾得上防范将来?”
确实,当时的北魏朝廷就像个病入膏肓的老人。
各地叛乱此起彼伏,朝廷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尔朱荣身上,指望他做北方的屏障。
有人私下议论:“尔朱荣这般嚣张,朝廷就不管管?”
另一人摇头:“管?拿什么管?
眼下能保住江山就不错了,哪还顾得上日后怎样!”
就这样,尔朱荣的势力日渐坐大。
贺拔胜兄弟虽然看出端倪,却也无可奈何。
乱世之中,人人都只顾着眼前,谁还管将来会怎样呢!
古人有言:外宁必有内忧。
这话放在魏国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此时的魏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梁国豫州刺史夏侯亶看准时机,趁着淮水暴涨,率军攻打魏国寿阳。
魏国扬州刺史李宪苦苦支撑,却迟迟等不到援军,最终只能开城投降。
夏侯亶进城后,立刻派将军陈庆之安抚百姓,收降七万五千人。
他大手一挥,把寿阳改称豫州,合肥改称南豫州,两州全归自己管辖。
消息传回梁国,朝野振奋。
没过多久,梁将湛僧智和司州刺史夏侯夔又联手出兵,直逼魏国武阳关,包围广陵。
广陵是魏国的东豫州,刺史元庆和见梁军来势汹汹,急得团团转。
他对手下说:“敌军压境,援军迟迟不到,这可如何是好?”
手下劝道:“大人,不如先坚守外城,等待援兵。”
可外城很快被攻破。
魏将陈显伯率兵来救,却在半路被湛僧智杀得大败。
元庆和彻底绝望,只得开城投降。
陈显伯见大势已去,连夜逃跑。
梁军紧追不舍,一口气追出十里,斩杀魏军上万人。
战后,梁国论功行赏。
湛僧智奉命镇守广陵,夏侯夔则坐镇安阳。
这一仗,梁国赢得漂亮。可魏国的内忧外患,却才刚刚开始。
梁武帝再次派出大将陈庆之,与领军曹仲宗等人攻打北魏的涡阳。
寻阳太守韦放也率军前来会合。
行军途中,他们突然遭遇北魏大将元昭的部队。
“不好!魏军来了!”梁军士兵惊呼。
元昭率领五万步骑,分兵夹击,来势汹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梁军来不及列阵,士兵们面露惧色。
韦放是名将韦睿之子,自幼习得兵法。
他却不慌不忙,摘下头盔,翻身下马,坐在胡床上,镇定指挥。
“诸位,今日唯有死战!”他高声喊道。
士兵们被他的勇气感染,奋起迎敌,以一当十,竟杀退了魏军。
战后,韦放收拢部队,与陈庆之会合。
“韦将军果然名不虚传!”陈庆之赞叹道。
“陈将军,接下来如何行动?”韦放问。
“魏军势大,但并非不可破。”陈庆之目光坚定。
他亲率二百骑兵,突袭魏军前锋,斩杀百余人,随即撤回,与主力汇合。
元昭见梁军顽强,便在涡阳城外设下十三座营垒,固守待援。
两军对峙近一年,死伤无数。
一天,曹仲宗召集众将商议。
“我军久战疲惫,不如暂且退兵。”他提议。
“不可!”陈庆之拍案而起,“此时退兵,前功尽弃!”
他手持节杖,站在军门前,厉声道:“愿随我死战者,留下!”
当夜,他挑选精锐,衔枚疾走,突袭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