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仇人(第3页)

 相比之下,三零八这个小规模的研究所和成立不久的四零二所,在一零二所面前,就显得不够看了。

 而他们的所长冯一涛,虽说专业能力颇强,却品性低劣。

 他曾经假借“支援三线建设”的名义,将两台精密磨床以“支援地方”为由调拨到某县机械厂。

 实际上,这两台机床是当时国内稀缺设备,价值不菲。

 后来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称在调配过程中,冯一涛收受了大量高档烟酒,进口手表等物资。

 他还曾经以“推荐工农兵大学生名额”为诱饵,将年轻漂亮的女知青调入他的研究院。

 却有人看到他逼迫女知青陪他“加班”,借机动手动脚。

 有几个女知青不从,他便诬陷对方“思想落后”“对组织不满”。

 不仅取消推荐资格,还将她们下放到条件艰苦的炼钢车间劳动。

 而今年年初,在一零二研究所主导某型农机研发项目时,冯一涛将核心部件的试制任务交给了远亲开办的集体作坊。

 这家作坊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根本不具备生产能力。

 为了应付验收,他们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竟然用劣质材料替代标准钢材。

 冯一涛不仅默许这种行为,还利用职务之便帮助其伪造检测数据。

 项目最终失败,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浪费。

 但他却将责任全部推给基层技术人员,导致多名工程师被批斗,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

 再加上一零二所以势压人,掠夺其他小型研究所的资源和成果,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事儿了。

 刘永才忍不住咂舌:“乖乖!这么大的领导……竟然也会做这些鸡鸣狗盗的事儿啊!”

 陈学深也是越说越气愤:“最可气的是,这些事情在工业圈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但这冯一涛据说身后有些背景,再加上自身的技术能力让他在行业内有一定话语权,即便大家对他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也没人敢站出来公开检举。”

 说及此,余长青接着说道:“这冯一涛以前就在鞍阳钢厂研究院工作。后来才调任到一零二所的。听说他在调任之前,还把自己儿子调到京城去了。”

 他转头看向赵瑞刚,“你以前不是也在鞍阳钢厂吗?可认识这个人?”

 赵瑞刚点点头:“认识。”

 心中却思绪万千:何止是认识!还有着大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