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仇人(第2页)

 有没有蒙混过关?

 藏没藏私下利益?

 诸如此类的怀疑,在整个工业体系中传得沸沸扬扬。

 所以,这场总结会,表面上是对产品和实验结果的总结,实际上更像是市局牵头对三零八所的公开审判!

 余长青叹了口气:“我心里没底儿,所以想拉着你一起应付应付。”

 赵瑞刚点点头道:“实话实说多好,何必拐这么大弯。”

 余长青“咳”了一声:“这不是怕吓着你们嘛!回答我,没被吓到吧?”

 刘永才手心里都冒汗了,直摇头:“好家伙,竟然还有这么多弯弯绕!”

 赵瑞刚却淡定道:“这场仗,迟早要来,躲不掉的。”

 历经两世,赵瑞刚对当前局势认知更加深刻。

 在当代工业体系下,由于长期形成的生产格局和认知惯性,大型工厂被视为技术研发与重要项目的天然承担者。

 市里工业局和其他研究所的技术人员,也受这种传统观念束缚。

 普遍认为精密设备、关键技术应由具有先进设备和专业资质的大厂把控。

 而对基层研究所或工厂,如三零八研究所和瓦窑大队车间的技术能力存在固有偏见。

 这种理念差距,使得他们即便研发出成果,也容易因“出身”而遭到质疑。

 成见是人们心中的一座大山。

 如今已经成为阻碍基层技术被认可的无形壁垒。

 尽管多数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并非出于恶意,但认知局限仍导致基层成果难以获得公平审视的机会。

 当然,行业中也存在个别别有用心的恶人。

 就像一零二研究所的冯一涛。

 赵瑞刚看向余长青:“一零二所的人会参加吗?”

 余长青不由纳罕:“你还知道一零二所?”

 转瞬又愤愤道,“这种事儿,怎么可能少得了他们!我特意打听了,他们的所长冯一涛会亲自参加。”

 刘永才见余长青情绪不对劲儿,不由插嘴问道:“这个一零二所咋了?冯一涛又咋了?”

 余长青脸色像吞了老鼠屎一般难看,脸一扭,不愿再提这个名字。

 陈学深叹了口气,缓缓地解释开来。

 在整个鞍阳市,一零二研究所堪称行业内的“龙头大哥”。

 作为老牌研究所,它备受重视,在资金、设备以及人才储备上,都占据着绝对优势。

 前些年,政府的扶持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购置的都是当时顶尖的进口设备。

 优秀的专业人才,也都以能进入一零二所工作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