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史无前例(第2页)
因此,不少老将以年迈体弱婉拒,年轻将领也很少有主动求战的。
退朝后,内阁值房内,张居正翻阅档案,目光最终停留在 “李成梁” 三字上。
这位出身辽东军户的参将,虽无显赫战功,却在近年八次上书阐述海防策略,其对火器协同与水师布防的见解,让阅人无数的首辅暗自点头。
考虑良久之后,张居正便做出了决定。
“陛下,臣举荐一人。” 次日午朝,张居正见到隆庆帝,出列奏报,“辽东参将李成梁,熟稔兵事且锐意进取,可担此重任,远赴大洋彼岸教训西夷。”
隆庆帝翻开案头李成梁的履历,也就是随意看了下。对于张居正,他还是很相信的。
因此,最终定下的统帅是李成梁。
当李文贵听到这个消息时,不得不感慨,是锥子的话,终归还是破洞而出的。
历史上的李成梁,后来成了辽东的土皇帝,养出了野猪皮那个明朝的终结者。
如果他去了美洲那边,还会成为土皇帝么?
想到这,李文贵又是一笑,有他在,
又怎么可能让李成梁成为土皇帝呢!
………………
朝堂上的消息很快传开,或者说,消息是故意泄露的。
因此,京师九门内外,寒意因季节渐浓。然而,比霜风更灼人的,是街头巷尾沸反盈天的热议。
各色人等,皆在议论这事了。
正阳门外的“醉仙楼”里,说书人惊堂木重重一拍,震得八仙桌上的茶盏嗡嗡作响,满堂酒客的目光瞬间被吸引。
“列位看官!”说书人长袍一甩,三角眼中精光闪烁,“可听闻朝廷要从天津卫调遣五百艘战船,首捣大洋彼岸?”
听到这话,大堂内的人,顿时就乱哄哄成一片了,有说听过的,也有没听过的,都喊着说书人说消息。
而在二楼雅间,绸缎庄东家周德茂捏着和田玉扳指的手微微发紧,账房先生架在鼻梁上的眼镜滑落至鼻尖,仍浑然不觉,只是盯着东家。
“真有这等好事?”周德茂喉结滚动,盯着刚收到的密信。
信笺上的字迹被汗水晕染,却依然清晰可见“美洲番薯亩产千斤”“黑色胶块可制雨靴”等字样。
账房先生哆哆嗦嗦展开泛黄的市舶司文书,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东家您瞧,工部己成立专署研究那‘橡胶’用途,说是能造车轮、补战船!若咱们能运些回来......”
他们却不知道,有一种可能是,他们认为自己动用关系搞出来的消息,其实别人也有,因为压根就是朝廷有意为之。
财富的刺激,会让民间大规模地迁移,就少了朝廷很多力气。
等到大洋彼岸的明人越来越多之后,朝廷往那边分封藩王,就容易多了。
楼上在密谋商议,而楼下酒桌旁,几个漕帮汉子“砰”地将海碗砸在桌上,酒水溅出碗沿。
络腮胡的张大海扯着破锣嗓子嚷道:“我在运河跑了半辈子船,就没听过这般荒诞之事!难不成大洋彼岸的金子会自己往兜里蹦?”
话里话外,对说书人所说大洋彼岸的好处,很少不信。
邻桌的老者听到,“呸”地啐了口:“竖子无知!上个月我那在泉州当水手的侄儿来信,说他们带回的辣椒,现在顺天府哪家馆子不都在抢?就这小小红果,在南边能换半袋盐!”
“用了那东西,那菜就叫一个香!”
很显然,朝廷这边有收集,民间过去的船,返回的时候,自然也会带回那边的特产。
类似的消息如同瘟疫般迅速蔓延,顺着永定门、朝阳门,钻进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
骡马市的车马店昼夜灯火通明,操着吴侬软语的苏商、背着算盘的晋商,甚至塞外的马帮头领,都挤在狭小的客房里,就着摇曳的烛光商议出海大计。
当铺门口排起的长队蜿蜒数里,有人当掉传家玉佩,有人抵押田契房产,只为换几贯造船的本钱。
“听说跟着水师出海,带回大洋彼岸的特产,都是能免商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