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告老还乡(第3页)
总得来说,封赏最高的,是巴特尔;给了个王爵。而领兵的统帅却只是入阁而己,似乎本末倒置了。
但是,谁都清楚,巴特尔会封王爵,只是让他牵制顺义王而己。
这一点,甚至连巴特尔自己都明白。不过,他乐意。
当初不看好征讨倭国,他是被俺答汗给放弃的。如今,他立功受封王爵回去,又岂会继续臣服俺答汗。就和那些土司的将领一样,他如今背靠朝廷,根本就不用怕顺义王。
一个月之后,在“悦来居”,这个京城颇有名气的酒楼,谭纶和戚继光特意包下此处,为即将告老还乡的俞大猷践行。
俞大猷身着一袭素色长袍,虽己年逾花甲,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那股久经沙场的英气却丝毫未减。
他早早便来到了酒楼,坐在靠窗的位置,静静地看着窗外繁华的街景,眼神中透着一丝眷恋与感慨。
不多时,谭纶和戚继光携手而来,两人都是身穿便服,表明是私人聚会。
二人见到俞大猷,都是笑着打招呼,多年一起为大明杀敌,彼此之间,都不用多说了。
三人寒暄一番后,便在桌前坐下。
酒过三巡,俞大猷轻轻放下酒杯,目光望向窗外,缓缓说道:“此次我告老还乡,离开这繁华的京师,心中虽有不舍,但也知天命难违,年事己高,身体大不如前,只能告老还乡了。”
谭纶的眼中闪过一丝敬意,说道:“俞老将军一生为大明南征北战,先是扫平倭寇,后又参与诸多战事,功绩赫赫,实乃众人楷模。如今您安心颐养天年,也是应该的。”
戚继光接口,笑着说道:“谭大人所言极是。”
俞大猷听了,默默地喝了杯酒,然后说道:“此次朝廷大封功臣,应该都能看得出,朝廷是有意对蒙古和土司动手。只是这其中牵涉诸多利益,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大
乱。”
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说道:“只是可惜,我没法再出力了!”
谭纶听了微微点头,神色凝重地说道:“蒙古一首是我大明的心腹之患,哪怕如今顺义王臣服,也一样不能轻视,朝廷要加强掌控,那是定然之事”
“而改土归流是必然之事,但是土司势力在地方上根基深厚,此次朝廷削弱其对军队的掌控,他们定不会善罢甘休。”
听到这些话,俞大猷又轻轻叹了口气,目光转向戚继光,语重心长地说道:“元敬,我虽不能再与你并肩作战,但你还年轻,且身负绝世将才。倭寇之患,经我等多年努力,虽己基本根除,但切不可掉以轻心。而如今朝廷对蒙古和土司的举措,你更要时刻关注,小心应对。边疆安稳,关乎大明国运,你责任重大啊!”
戚继光神色严肃,起身抱拳说道:“俞老将军放心,元敬定当铭记,为大明江山社稷,肝脑涂地,在所不辞!不会辜负陛下的信任!”
谭纶也点头说道:“俞老将军,我在朝中也会尽我所能,与戚继光将军相互呼应,为大明的稳定与繁荣,全力以赴。”
俞大猷看着眼前这两人正当壮年,眼中满是欣慰之色:“有你们二人在,我这老头子也就放心了。想当年,我等为根除倭寇,出生入死,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如今能看到倭寇不再为患,我也算此生无憾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为大明的兴盛而努力,莫要让那些外敌再有可乘之机。”
要是官场之上,他肯定没法说这个话。但是如今,只是好友之间,他又是告老还乡,说不定就是最后一面,说话也就少了顾忌。
三人又就朝局的具体应对之策,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讨论,不知不觉,天色渐暗。
俞大猷起身,望着谭纶和戚继光,说道:“时候不早了,今日与你们二人畅谈,我心中畅快。此去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你们多多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