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制饼(第3页)

 “哦……”言澈眼中闪过一抹深意的神情。 

 玉玲珑垂首而立,平日里清冷高雅的脸此刻绯红如焰。 

 言澈稍作转身,目光掠过叶夫人裙边淡雅月色般的影子,脑海却己在思索在江南普及冬小麦种植的可能。 

 ------------ 

 自远古以来,小麦由西亚传入华夏,到了春秋战国,己是中原大地上常见的植物之一。 

 古籍《左传·成公十八年》中有云:“周子虽有兄但无识,分不清大豆和麦类,故而不堪重任。” 

 这则说明了当时分辨大豆与小麦己成为聪慧的标志,类似后代以“不知肉糜何味”形容天真无知,意义相通。 

 不过米谷作为皇家主食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无论新品种如何优秀也无法撼动其核心地位。 

 黄河流域千百年来依赖谷物为生,从播种方式到加工制作己发展得相当成熟。相比之下,尽管小麦耐寒性能强于小米,但抗旱性能不足,且因习惯性消费及路径锁定问题,并不足以取代粟成为主粮。 

 首至扶苏在咸阳图书馆查阅典籍时,偶然间发现了转变这个局势的可能性——冬小麦!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转折呢? 

 根据《礼记·月令》记载:“季春之时……国君需祈求麦子饱满。秋季之中……下令官员督促百姓及时收割存储,劝民种植冬麦,勿失时机,违者必罚重责。” 

 显然这种作物受到特别关注。 

 为什么呢? 

 多数粮食皆遵循春种秋收的原则,像粟类一样,因此夏季总会迎来缺粮期。冬小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为解决粮食危机提供了可行方法。 

 因此广泛引种冬季小麦逐渐引起重视,在以粮安天下的古代,这赋予了它政治重要性。 

 尽管如此,人类社会依旧选择坚守谷物为主餐,即便经过改良,冬小麦还是未能占据主要位置…… 

 妇孺皆知的事实证明,那时的人们仍然将小麦制成碎屑蒸煮,而非现代意义上丰富多彩的各类面制品。 

 即使扶苏之前通过展示面条多样的吃法并建立专门店铺推广磨坊,效果却不尽人意。 

 出于简便考量以及资源优化考虑,他清晨就来到膳房探索新的制饼手法。 

 在简单搅拌后面糊上炉热铁铛不过数分钟便能做出满足一家老小吃食的大饼。 

 更为重要的是,对比传统蒸米饭或煮面条方式,这大大节省时间成本同时降低燃料支出! 

 此外,扶苏还设想引入后世作物复种理念,在收获冬小麦后继续耕种绿豆,既实现土地轮种恢复土壤肥力又可增加农产品收益。 

 很快几款新品出炉:洛馍配上新鲜炒好的豆芽。他亲自用自制油炒出香脆诱人醋溜芽菜。 

 就连旁观者田婉都忍不住流下口水。 

 感叹之余不忘享受美食,将刚出炉冒着热气肉夹馍送入口中细细品味。 

 香浓的口感令人回味悠长;嘎吱嘎吱的豆芽爽脆宜人;软烂绵密羊肉鲜嫩多汁,仿佛置身天堂享受盛宴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