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包公的仕途之路1
包拯看着任命文书,面露犹豫之色,回到家中与父母商议:“爹,娘,如今朝廷任命孩儿去建昌县任知县,只是路途遥远,孩儿实在放心不下二老。”
包父咳嗽了两声,缓缓说道:“拯儿,这是朝廷对你的信任,你当以国事为重。”
包母眼中含泪,拉着包拯的手:“儿啊,你自幼孝顺,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为娘实在不舍。”
包拯扑通一声跪下,坚定地说:“爹娘养育之恩,孩儿无以为报,如今二老年事已高,孩儿怎能远行,这知县之职,孩儿决定辞去。”
父母无奈,只能点头同意。之后,包拯又得监管和州税务之职,可父母依旧不愿离开家乡,包拯再次毅然辞官,留在家中悉心照料双亲。
数年后,父母相继离世,守孝期满的包拯于景佑三年(1036年),正式踏上仕途,任天长知县。
一日,县衙来了个农夫,哭哭啼啼地跪下:“青天大老爷,您可要为小民做主啊,小民的牛舌被人割了,这可让小民以后怎么种地啊!”
包拯皱了皱眉,沉思片刻,问道:“你可曾得罪过什么人?”
农夫挠挠头,想了想说:“小民一向老实本分,与人无冤无仇啊。”
包拯心中已有计策,对农夫说:“你且回去,把牛杀了卖肉,或许能挽回些损失。”
农夫大惊失色:“老爷,这私自杀牛可是违法的呀!”
包拯微微一笑:“你照做便是,本县自有主张。”
农夫半信半疑地回去把牛杀了。没过多久,就有人来县衙告发农夫私自杀牛。
包拯一拍惊堂木,怒喝道:“你这大胆狂徒,为何割了人家牛舌,又来告发?”
那人吓得瘫倒在地,哆哆嗦嗦地说:“老爷,小的与这农夫有些过节,想害他,便割了牛舌,以为他杀牛后必受惩罚,没想到被老爷识破。”
包拯冷笑一声:“哼,如此雕虫小技,岂能瞒过本县,来人呐,将此人重打二十大板,以儆效尤。”
此案一传开,包拯名声大噪。
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升任端州知州。
包拯刚到端州,便叫来师爷,问道:“这端州盛产砚石,每年进贡砚台之事,你给我详细说说。”
师爷恭敬地回答:“老爷,以往历任知府,为讨好权贵,往往在进贡数量之外,增收几十倍的砚石,搞得百姓苦不堪言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