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山娃少年10(第2页)
“你上了好几年学了,书白念了?给你爸爸写封信都不会吗?那你别去念了!”
“好!我写!可别不让我上学啊!”山娃就怕妈妈不让他念书。
“那好!我怎么说,你怎么写!”秀兰口述起来,也不管儿子会不会写字,反正让儿子按着她的意思写,山娃只好把会写的先写上,不会写的就画圈或注上拼音,一封夹杂着圆圈和拼音的信寄了出去,寄给了自己的丈夫、山娃的爹赵明。
赵明收到了第一封儿子的书信,大吃一惊,他怎么也想不到,刚刚四年级的儿子能给自己写信,虽然有些错别字和画圈夹杂着拼音,但他看懂了大概意思;他看到了希望,体会到了儿子长大了,他格外高兴,马上给儿子回了一封信。
小娃:
你的来信收到了,虽然有些字还不会写,但,作为父亲我能看懂你写信的内容,你的书没有白念。有了文化,我非常高兴。多年与你母亲和家里联系甚少,主要是你母亲和奶奶都没有文化。 希望你好好学习,照顾好妹妹和母亲,俗话说:“有父从父,无父从兄,兄长为大。”你是家里的希望和父母的寄托。
这里一切安好,请转告你的奶奶和母亲。
父示 1967年7月12日
邮递员在半壁山村里打听了好多人,都不知道谁是赵山娃,他太小了,人们都知道他的乳名叫三喜,没办法邮递员去问大队长,才知道了三喜就是赵山娃。
山娃收到了父亲的来信,非常激动,结结巴巴、笨笨可可的给母亲和奶奶读了好几遍,奶奶又问这问那儿的,总觉得还有好多内容没有念出来。追问着还写了些什么?从此,父子的书信就成了父母沟通感情,维系家庭的纽带和桥梁了。
第三章 山娃少年10
俗话说得好:“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一晃儿,春节就在高兴之中过去了。赵明知道只请了一个月的假,这次回来,除了过春节,还要给妻子看看病,还能怎么样呢?看着山娃一天天长大,女儿小云和小花也都会说话了,他意识到,做丈夫的责任,吵闹解决不了问题。自己走了,妻子对于孩子们有多重要?妻子的病是孩子们生活上的最大阻碍。
他带着妻子来到了精神病医院,经过诊断,妻子确诊为“阵发性精神分裂症”,其主要症状:多疑症、幻听、幻视、失眠、健忘、抑郁。发病时精神狂躁不安、哭笑无常、语无伦次、失去理智。得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闷气、生活焦虑、营养不良、思虑过度而引起。建议住院治疗,看起来病的不轻,可是,假期即将结束,又不能超假,况且还需要一定的住院费用,无奈,只好抓药回去服用,医生给开了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佛奋乃进、冬眠灵、泰尔登、多虑平、谷维素等等,大包小包的一大堆。
回到家后,赵明耐心的为妻子吃药,可是秀兰老说自己没病,赵明只好善意的撒谎,说她的了胃溃疡,或是心脏有毛病,哄着顿顿坚持服药。吃了大量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有一定的副作用,出现了震颤、四肢僵硬、舌头发硬,流口水,天天昏昏欲睡,又赶紧吃一种抗震颤的安坦片(苯海拉索)药来抑制副作用。经过半个多月的服药,妻子还真的慢慢好起来了,半个多月了,秀兰很正常,没有发病。赵明的假期已满,只好又返回了东北。
山娃十岁了,升入了小学四年级,他为了能上学,不惹妈妈生气,尽力多为家里干些农活,家里最重要的是缺柴禾烧,他把过年的压岁钱都拿出来,购买了一辆独轮手推车,这是山娃家最大的固定资产了,妈妈又给买了镰刀、绳子,山娃从九岁就开始了一边上学,一边上山割柴禾。每天起大早推着手推车,到北山割柴,主要以山上野生的蒿子、荆稍、逼逼祥、蚂蚱腿儿、铁丝儿、榛子桔等毛柴,荆棘秧带刺儿,不好割扎手,由于早上4点钟天还不亮,摸着黑割柴,不小心摸到了带刺儿的荆棘秧,手被扎的都是刺儿,疼痛难忍,有时还被扎破流出了鲜血,山娃不怕这些,只要能让自己上学,只要家里有柴禾烧,就是幸福。一般都是三把一扑(割柴禾术语),五扑一捆,割上两捆用背架插入捆柴禾的绳索内,背起来下山,到山根儿,再放到手推车上,推回家里,北山距离家里大约五华里。一般有半个小时就能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