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说不定又得出一位大天师(第3页)

 

而知行合一… …

 

知道原理、模拟原理、运用原理?

 

最后的致良知。

 

这里讲的良知可以是道德意识,也可以指最高本体。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怎么听起来就和控制论的思路非常的搭呢… …

 

… …

 

“看来你也想到了!”

 

三齐笑的更加放肆了: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王阳明教学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必须狠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咳咳咳咳。”

 

三齐越说越兴奋,都有些岔气了。

 

“你别急啊,慢慢说、慢慢说… …”

 

“你看啊,有没有发现心学和咱们的道法有什么共通点?”

 

“什么共通点?”

 

“主观唯心主义啊!只要理解方法,由心凝聚,就能施法!!!”

 

三齐眼神愈发明亮。

 

他简单扼要的阐述了一遍,王阳明继承自陆九渊强调的“心即是理”的思想: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并认为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 …

 

“怎么样?!这里的’理’可不可以理解为‘道’,可不可以理解为‘炁’?!可不可以理解为物理公式、数学模型?!”

 

三齐忍不住鼓掌道:

 

“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可惜阳明先生不是道士没有修炼体质啊,以他的认知能力,说不定又得出一位大天师… …”

 

… …

 

… …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