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布局未来(第2页)
“的确是个问题,就像物理原理的突破需要立即传递给工学的机械组应用制造出来,工学造出的机械也得根据农学和工业的需求去制造。
分了学科,细化科研内容后这方面的沟通势必有延迟。
但是以将来的角度去看,科研院势必要往做多做全去发展的,一个大学科要用到几千号人,将来甚至是几万号人。
不说远了,就说几千号人挤在一个组里面,那要安排具体的科研内容,一个内容要用到多少人,用什么人,那从根本上来看不还是细化吗?沟通交流研究成果上依然有延迟。
既然是个必然结果,那我们自然要提前搭建好架子,用周到的制度去尽量做到互通有无,这就是分科分类的目的之一。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不知诸位料想过没有,那就是我们今天的科研学子都是从哪里来的?”
才智堪称大明朝最顶尖的一群人,仅仅是短暂思考后就很快理解宋礼的意思。
便有学子试着回答道:
“科研院成立之初,我们这些学子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都有。
还是以将来的眼光去考虑,宋大人可是要建立我大明自己的科研人才教育体系?”
宋礼高兴地看着这位学子给予肯定。
“不错,诸位不妨说说自己都是怎么进的科研院的。”于是学子们七嘴八舌地开始主动自报“家门”。
“入院以前我是国子监的监生,看天幕时提了几嘴自己的见解,然后就被博士写下名字交给了祭酒。”
“我也是,咱们很多人都是这般进院的。”
说到这,铁匠身边的同僚捣鼓他两下让他也说说,铁匠便道:
“我原只是京城里的铁匠,学了自家手艺也不过稍有点名气,按朝廷旨意打着飞雷炮的炮筒呢,忽地官家就来人问了我几句铸造技法,刚说完就被带上了马车。
能以白身入院,实是朝廷恩典。”
“我就不一样了,你们是沾了科研院的光,我是吃了科研院的亏。
我在王府上承袭爵位做我的小郡王好不快活,我家老爷子非跟陛下说我聪慧非凡,到头来什么也不知道稀里糊涂就被拉进了院里,要不是小爷我真有点喜欢这里和这帮子兄弟,我早回家跟老爷子斗法去了。”
众人哄笑一番后,宋礼才笑着道:
“是啊,咱们科研院的俊才有来自国子监的,有军器局的,有织造局的,有来自民间精于一道的匠才,还有乐不乐意来也来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