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钱学森(二)(第2页)
苏联所做的一切在钱学森这位导弹领域钻研极深的科学家面前又岂能看不出来。
只是一眼就看出了苏联提供的导弹样品是没有制导系统的淘汰品。
没有制导,就相当于导弹没有眼睛,根本无法做到精确打击,更不用说借此掌握超远程导弹技术。
所以苏联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让中国拥有能够投送核武的洲际弹道导弹。
当然这种提防也不是不能理解。
能够威胁到苏联自身的国之重器不能交到中国手里也是应当的。
况且全世界也还从未有过像苏联这样大规模转移科技的先例。
依照苏联目前给予的援助,中国的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苏联提供的风洞、试车台,以及试验参数,可以在前期仿制导弹上少走很多弯路,也为将来的自主研发积累经验,奠定基础,能有这些已经很不错了,没太多好抱怨的。
但是没等多久,在中国拒绝接受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后,苏联的真面目立即暴露了出来。
于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同中国签订的援助协议,撤走所有在华专家和导弹参数资料。
靠别人终究是靠不住的,就此钱学森挑起了中国自主研发导弹的重任。
相关基础人才不够,钱学森就亲自给科研人员们上课,讲解知识,分析数据。
在美国时,钱学森给学生授课通常都只讲一遍,他认为学生应该自主学习具备较高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对深奥问题产生自己的疑惑时,老师引导学生解开疑惑,这才是老师的职责。
而学生对基础问题或他认为浅显到“愚蠢”的问题提出疑问时,钱学森通常不愿浪费时间解答。
但是在给中国的科员学员们上课时,钱学森却一改往常,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一遍一遍地教,一点一点掰开揉碎了讲,直到所有人都理解明白之后才会展开新的课题。
让钱学森做出这样的改变,或许是国内不具备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的条件,也或许是他无法拒绝这群为了祖国科学发展用尽一切努力的学员们,哪怕他们有时努力了也仍然会在浅显问题上表现地懵懂,但那样的懵懂依然是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