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三年困难时期(二)(第3页)

这被认为是“苏联逼债”的由来。

但是这里要根据历史事实提及的一点是,当时苏联虽然有过这样的声明,但后来经过谈判后同意中方贸易欠款可在5年期间分期归还。

所以所谓的苏联“趁势逼债”,其实也没有逼地多么多么厉害。

并且在三年困难期间,苏联还表示同意以借用的方式援助中国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蔗糖。

中国政府经过考虑,接受了50万吨蔗糖,对于100万吨粮食的援助渠道,则决定留作后备,后来因从其他国家进口粮食比较顺利,最终没有接受这批粮食援助。

所以这段时期中国还是按照合同偿还债务的。

还债方式和内容包括茶叶、纺织品、工业原料,猪肉、鸡蛋、苹果等农副产品,以及各种矿产折价后偿还债务。

逼债说法可能更多来源于中苏关系破裂后,两国在政治、外交等方面对立冲突加剧下,人们下意识对双方之间的经济往来也产生了更多负面解读,债务问题被放大和误解,被赋予更多政治色彩。

不过也有说法认为,是因为中国通过外交和出口,从资本主义阵营进口到了粮食,困难缓解后,苏联为缓和与中国的关系,避免自己的阵营失去中国,这才放弃了通过逼债迫使中国妥协,同意建立联合舰队。

但是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可能只有等到相关资料解密后才能重新看清。

不过这段时期的还债,也确实给中国的困难局面增添了负担,饥饿情况雪上加霜。

为寻求更多缓解困难局势的方法,中国开始转变思路,在剑拔弩张的冷战环境下,与资本主义阵营展开了外交接触。

紧急出口了81万两黄金和七百万匹布,在1961年到1965年期间,中国每年从包括资本主义阵营在内的国家进口约500万吨粮食。

中国也通过这一时期的贸易,打破了与西方国家的僵硬局面。

中国也终于在万难之中走出了这三年的苦难时期,但是这三年最终造成的损失实在太过巨大,尤其是饥饿给人民带来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