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令人心寒(第2页)
就在双方对峙的时候,诸葛亮因为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但他依然放心不下北伐大业。他在病榻上,依然不停地思考着如何破敌。
诸葛亮卧于病榻之上,帐外秋风萧瑟,吹得军旗猎猎作响。他强撑着病体,目光透过帐帘,望向远方的曹魏军营,心中思绪万千。姜维、杨仪等人守在帐中,看着丞相日渐消瘦的面容,心中满是担忧与悲痛。
“伯约,” 诸葛亮声音微弱,却透着坚定,“如今我命不久矣,北伐大业却尚未完成。司马懿老谋深算,坚守不出,我军粮草虽可通过屯田维持一时,但长久下去,终究不是办法。”
姜维跪在榻前,眼中含泪:“丞相,您一定要保重身体。待您康复,我等定能想出破敌之策。”
诸葛亮轻轻摇头,伸手抚摸着姜维的头:“我知你忠心耿耿,也有大才。我死后,你可继承我的遗志,继续北伐。但切不可急躁冒进,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
说罢,诸葛亮示意杨仪拿来地图。他颤抖着手指,在地图上指点:“司马懿如今据守城池,我军难以强攻。但他的粮草补给线,却是个可乘之机。你二人可挑选精锐,暗中绕到魏军后方,袭击其粮草运输队。若能成功,司马懿必然坐不住。”
姜维和杨仪对视一眼,均点头称是。然而,诸葛亮心中清楚,此计虽好,但成功的几率渺茫。且如今自己病重,军中士气难免受到影响,即便袭击粮草得手,能否抓住战机一举破敌,仍是未知数。
此时,费祎匆匆赶来,带来了一个消息:东吴孙权听闻蜀汉北伐势如破竹,欲起兵响应,进攻曹魏东线。诸葛亮听闻,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若东吴能在东线给曹魏施加压力,或许能打破目前的僵局。他强撑着坐起身来,吩咐费祎立刻修书给孙权,详细商讨联合出兵之事,并提出东西夹击,让曹魏首尾不能相顾的战略构想。
在等待东吴消息的日子里,诸葛亮的病情愈发严重。他每日都挣扎着起身,巡视军营,鼓舞士气。士兵们看到丞相病成这样,仍心系他们,无不感动落泪,纷纷表示愿为丞相效死力。
终于,东吴的回信到了。孙权同意与蜀汉联合出兵,并已安排陆逊率领大军进攻曹魏东线。诸葛亮大喜,尽管身体虚弱不堪,仍立即召集众将,部署新的作战计划。他决定,在东吴出兵的同时,自己亲率一部分兵力,对司马懿的营垒发起佯攻,吸引魏军主力,为姜维、杨仪袭击粮草运输队创造机会。
战斗打响,诸葛亮坐在四轮车上,被士兵们推到阵前。他手持羽扇,面色苍白却神情坚毅。蜀军在他的鼓舞下,呐喊着向魏军冲去。司马懿果然中计,以为诸葛亮要倾全力进攻,急忙调集大军防御。
而此时,姜维和杨仪率领的精锐部队,正悄悄绕到魏军后方。他们趁着夜色,突袭了魏军的粮草运输队。一时间,火光冲天,魏军粮草辎重被付之一炬。消息传到司马懿军中,魏军军心大乱。
司马懿得知粮草被烧,又听闻东吴在东线大举进攻,心中也不禁有些慌乱。但他很快镇定下来,深知诸葛亮重病在身,蜀军即便取得这一胜利,也难以持久。于是,他一面派人稳定军心,一面加强防守,防止蜀军趁机进攻。
诸葛亮见魏军并未因粮草被烧而大乱,心中焦急万分。他知道,这可能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于是,他不顾众人劝阻,再次下令发起进攻。然而,他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住了。在战场上,他突然一口鲜血喷出,晕倒在四轮车上。
蜀军见丞相晕倒,顿时大乱。姜维等人急忙护送诸葛亮回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晕倒的消息后,心中大喜,认为这是反击的绝佳机会。他立即率领魏军倾巢而出,向蜀军发动进攻。
蜀军失去了诸葛亮的指挥,在魏军的猛烈攻击下,渐渐抵挡不住,开始败退。姜维等人拼死抵抗,才勉强稳住阵脚。
回到营中,诸葛亮悠悠转醒。他看着围在身边的众将,艰难地说道:“我…… 我恐怕是不行了。此次北伐,终究还是功亏一篑。但兴复汉室的大业,不能就此放弃。你们…… 一定要坚持下去。”
说罢,他缓缓闭上了眼睛,手中的羽扇无力地滑落。一代智星,就此陨落。蜀军将士们放声大哭,哭声在五丈原上空回荡,久久不息。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的消息后,心中感慨万千。他虽然是诸葛亮的对手,但也对诸葛亮的才华和忠诚敬佩不已。他望着蜀军撤退的方向,叹道:“诸葛孔明,真乃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死后,姜维等人按照他的遗愿,秘密撤军,退回汉中。此次北伐,虽然最终失败,但诸葛亮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而蜀汉,在失去了诸葛亮这位顶梁柱后,也逐渐走向衰落。但姜维始终没有忘记丞相的遗志,他继承诸葛亮的衣钵,继续组织北伐。尽管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受挫,但他从未放弃。
在之后的岁月里,姜维多次出兵北伐,与曹魏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多次给魏军造成了重大损失。然而,蜀汉国力终究有限,加上朝中奸臣当道,姜维的北伐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
曹魏方面,在司马懿的主持下,逐渐稳定了局势。他们一方面加强对蜀汉的防御,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魏与蜀汉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
但姜维依然在坚持。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为了兴复汉室的理想,不惜牺牲一切。他的每一次出征,都像是在向世人宣告:诸葛亮的遗志从未被遗忘,蜀汉的精神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