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君与臣(第3页)
朱予焕微微颔首,道:“但此事同样事关朕是否正统,若本朝仅有朕一人以公主之身登基,而无其他公主比肩皇子、位同藩王,后人如何猜想暂且不论,他日皇太子登基,莫非要朕做‘代宗’、‘惠帝’?到那时拥立朕践祚的诸位阁臣又该如何自处?”
还有一年,朱家姐弟二人就要正式出阁读书,他们两个总会知道,皇帝与他们在血缘上并非母子。若是不为皇帝巩固法理,要是到时候让别人从中作梗去翻案,不论新皇帝会不会认回罪行累累的庶人朱祁镇,他们这些人都只会成为被甩锅的废人。
徐珵岂能不明白这一点,但这里他的年龄和资历最浅,仅胜于商辂,在此时确实不好说什么。
朱予焕扫视几人一圈,道:“朕有意与尔等做明君贤臣,不怕自己曝尸荒野,但不愿你们身后凄凉。”
曾鹤龄最明白朱予焕这句话的分量,若非有其他人在场,只怕他要潸然泪下。
陈循小心翼翼地站了出来,道:“陛下与于阁老所言皆有道理,臣以为,不如双喜临门,册封二位长公主为王、皇长子为皇太子……”
“济王本就有从龙之功,此次又与澧王一同南下,代朕暗访民生,又有奏本上报,封王乃是常理。”朱予焕语气一顿,道:“至于于卿所说,确有道理,藩王待遇如何,理应重新规定,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四代之后已与大宗无甚瓜葛,自行谋生便是,如此一来,皆大欢喜。”
她说罢,宋翠莲已经拿着一本题本出来,道:“此乃韩尚宫所写题本,此后藩王及子孙之待遇以此为准,请各位阁老过目。”
众人面面相觑,最终还是曾鹤龄接了过来,只见题本内容详细,看似没有对朱元璋留下来的藩王体系有什么大变动,却将四代之后的藩王子孙划分到了平民的行列中,废除了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准许这部分朱家子孙以百姓身份谋生。
这道政令一旦发布,已经能将现在不少藩王子弟踢出领岁禄的行列了。
“这道政令下发之日起,超过四代已经袭封爵位的,不予废除,照例供米,未曾超过四代的,参照这条政令,以后不得请封奉国将军之下的宗室爵位。”
一旦规定内领取岁禄的人减少,朝廷下发的岁禄自然也跟着一起减少,可以说只要这道政令能够推进,那么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次大的减负。
若是放在先前,众人或许会担心这样的政令难以推行,但朱予焕在怀来军事演习了一通,又下令处死原本是郡王的朱徽煠,谁都没胆子在这个当口招惹皇帝,更不必说如今的藩王都已经是被朱棣养废的藩王,对于皇帝可谓是毫无还手之力。
朱予焕见他们不说话,接着道:“朕打算命洛王朱祁钰前往河南就藩,其母宣庙贤妃同往藩地,三喜临门,甚好。”
阁臣们都是一惊,这才明白皇帝要给原本的郕王改封。
济王、澧王、洛王,确实是三喜临门……但皇太子呢?
朱予焕见他们面露诧异,接着说道:“放心,朕是有皇嗣的人,朕不仅有皇嗣,朕还有两个,这一点朕很清楚。”
几人闻言已经明白皇帝的弦外之音,是在安抚他们,皇帝要在朱淑元和朱见深之间考虑皇位的继承。
毕竟皇帝朱予焕就是“选贤与能”出身。
陈循在心底叹息一声,道:“礼部尚书胡濙年事已高,左右侍郎资历尚浅,不能担当重任,只怕典礼失当,不如待到陛下选出属意的皇太子人选再一同册封吧。”
朱予焕知道这些已经是他们的底线,接着说道:“那韩尚宫所写题本也待到之后再一同推行吧。”她挥挥手示意宋翠莲退下,接着说道:“如今杜尔伯特部和准噶尔部上奏恳求封贡,朕打算派遣洛王前去洽谈事宜,需要礼部派遣官员陪同一起,也算是历练。”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