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 赣西夹层(第2页)
「嘘,小声点!」旁人拉他一把,指了指角落。茶肆角落,一个黑衣人独坐,啜茶慢饮,耳尖微动,似在窃听。袁州虽远离金国,黏竿处暗探仍偶尔出没,监视伪秦动向。刘光世为避嫌疑,设「巡风司」,专捕细作与议论者,城中人心惶惶。
「明国的女官家倒像个英雄!」另一人压低声音,「听说她跟岳太尉是师兄妹,火器锐利,打得金兵满地找牙。若她渡赣江,伪秦岂不顷刻之间完蛋?」
「休得胡言!」一个老者摇头,「方妖女虽强,却不攻大宋,说是顾念旧情。秦王有大金撑腰,岳飞又在荆鄂牵制湖贼,袁州暂且无忧。」
议论间,一队镶绿旗兵行过街头,马蹄踏碎青石板,引得路人侧目。队首校尉手持长枪,镶绿旗迎风招展,旗上金边狗头似在宣示伪秦的威严。路边孩童嬉闹,却被父母急忙拉回,避开兵卒的冷眼。
宜春府城外,袁江北岸,一片校场尘土飞扬。镶绿旗军正在操练,刀枪如林,喊杀声震天。校场中央,桑仲亲督军务,长刀一挥,数百步卒列阵,盾牌齐举,模拟拒敌。旁边,数十骑兵持火铳,来回驰骋,试射靶垛,硝烟弥漫。
「再快些!」桑仲怒吼,「杨幺水军利于湖战,荆南多山,我军当以步骑为重!若再败于湖贼,主公颜面何存?」
操练间,一骑自奉新县急驰而来,信使翻身下马,递上一封急报。桑仲拆阅,脸色一沈。报中称,新建县农夫聚众叛乱要去投明国南昌府。奉新县守军已捕数人,却难遏民心浮动。
「明国火器虽利,尚未渡江!」桑仲咬牙,将急报揉碎,「传令新建、奉新,加派巡卒,严查细作!若有叛乱,格杀勿论!」
校场边,几个新募兵卒低声议论:「听说荆南杨幺的义军分田分地,农夫争相投奔。咱们这镶绿旗,终究是金狗的傀儡……」
「闭嘴!」老卒瞪眼,「秦王始终忠于大宋,议和条件奉旨投金不过权宜之计。你若不服,去投明国,瞧瞧火铳打不打你脑袋!」
议论未了,桑仲长刀一指,喝道:「再有私语,军法处置!」
夜幕降临,宜春府灯火渐稀,秀江河面映着月光,静谧中透着肃杀。府衙后院,刘光世独坐书房,案上一盏油灯摇曳。他展开一封蜀宋密信,乃秦桧亲笔。信中叮嘱:荆南当速纳伪秦治下,与岳飞共剿杨幺,防明国西进;若伪秦有异心,蜀宋必不容。
刘光世冷笑,将密信投入灯焰,火光吞噬纸张,映出他阴鸷的面容。「赵官家知遇之恩,本王铭记在心。秦桧小人,欲借本王之手清湖贼,却防我如防贼!」
他起身,推开窗,望向夜色中的袁州城。城外校场的喊杀声已歇,却掩不住民间的暗流。明国的火器、杨幺的水军、岳飞的忠义、金国的监视,无不在这座临时都城上空盘旋。刘光世知自己如履薄冰,却也胸怀野心:若能剿灭杨幺,节制岳飞,伪秦或可自立一方,与明国、蜀宋三分南方。
「宜春虽小,却是本王龙兴之地。」刘光世喃喃自语,关上窗,转身没入灯影。
赣江如玉带横贯城东,江面波光粼粼,却掩不住两岸的肃杀之气。吉州庐陵府城,伪秦治下重镇,城头绿边狗头旗迎风招展,金狮吞虎的旗面在烈日下泛着冷光。城东望江楼高耸,阁顶了望卒手搭凉棚,凝视对岸明国地界,隐约可见吉水县炊烟与火光。庐陵虽非伪秦都城,却因扼赣江西岸,成为对抗明国的前哨,街巷间弥漫着不安与谋算。
卯时初刻,庐陵府北门外市集已热闹起来。摊贩沿赣江支流卢水摆开,鱼腥与豆腐的气味混杂,夹着挑夫的吆喝与脚夫的笑骂。市集入口,一座石牌坊刻「忠纲卫南」,乃刘光世为宣示「卫护江南」所立,却被百姓私下唤作「伪臣碑」。牌坊下,几个渔夫挑着鱼篓,低头避开巡街的镶绿旗兵。这些兵卒身披轻甲,绿边缝线醒目,腰间长刀寒光闪闪,目光如鹰,扫过每个行人。
「听说对岸明国又征兵了!」一个卖柴的老汉压低声音,对旁边的豆腐摊贩道,「方梦华的火铳军,昨夜试炮,声响传到这边来哩!」
「嘘,莫乱说!」摊贩瞪他一眼,手里的豆腐刀一顿,指了指不远处的兵卒。「前日有个酒肆汉子夸明国,被巡风司抓走,至今没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