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975章 赣西夹层

建炎五年(没有跟随蜀宋改绍兴年号)赣西袁州宜春府,晨雾笼罩。袁江自西向东,缓缓流过城外,河面泛着薄薄的白汽,似要掩盖这座临时都城的喧嚣与不安。宜春府城,伪秦「江南国主」刘光世的「京城」,四门高悬绿边狗头旗,随风猎猎作响,却无人敢抬头细看。城头兵卒披甲,持长矛,目光警惕地扫过街巷,彷佛在寻找那无处不在的敌意。

 

天未全亮,城北市集已人声鼎沸。商贩沿街摆摊,卖黍饼、豆浆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夹杂着鸡鸭的聒噪与马车的辗辙声。市集中央,一座木牌楼高耸,上书「安纲抚南」,乃刘光世自立之号,意在宣示对江南的「安抚」。牌楼下,几个农夫挑着柴薪,低头匆匆而过,避开巡街的镶绿旗兵。这些兵士腰佩长刀,甲冑上绿边缝线醒目,与伪齐的正绿旗相仿,却多了份江南的细致。

 

「听说了么?东边赣江对岸,南昌府的明人又修了条铁路,杭州直通洪州!」一个卖菜的老妪低声对旁人道,眼神瞥向不远处的兵卒。「女官家的火铳车,听说比金兵的铁骑还厉害!」

 

「嘘!」旁边的布商急忙拉她一把,压低声音,「这话可别乱说!昨夜又有细作被抓,吊在南门示众哩!」

 

宜春府虽为伪秦都城,却处于明国与蜀宋的夹缝。赣江东岸的南昌府已入明国,铁路火光映照夜空,传闻方梦华的火器军日行百里,顺民争相投奔。西岸的新建县、奉新县虽属伪秦,却常有逃户冒死游过赣江。市集里的议论,总带着三分畏惧,七分向往。

 

宜春府衙,伪秦中枢,坐落城中,朱门高墙,门前石狮威严。刘光世身着紫袍,头戴金冠,端坐堂上,面前案几堆满文书。堂下,「武宁侯」桑仲与幕僚李氏低声禀报。

 

「主公,杨幺水军沿湘江而上,岳鹏举的回信虽允共剿湖贼,却要我军受其节制!」桑仲浓眉紧锁,手中握着一封密信,语气不忿。「岳飞小儿,仗着荆鄂之威,竟敢如此狂妄!」

 

刘光世面无表情,指尖轻敲案几,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他知桑仲勇猛,六万镶绿旗军亦精锐无比,却在社木寨为杨幺水军所败,退守岳麓山,损兵万余。此事已让伪秦威信大损,若再受岳飞节制,恐难服众。

 

「岳飞忠义,欲借我军之力清湖贼,却不愿背负与伪臣同流之名。」刘光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本王既受大宋知遇之恩,当为赵官家分忧。眼下所谓自立是代主受辱权宜之计,桑参军,传令下去,大秦之军,暂听岳飞调遣,待剿灭杨幺,再议其他。」

 

李氏闻言,欲言又止。他知刘光世野心,欲节制岳飞,扩伪秦版图,却不得不屈从蜀宋太宰秦桧的密信。秦桧遥控伪秦,将荆南(邵州、衡州等)纳入其治下,实为防明国西进,与岳飞联手剿楚。刘光世表面忠于赵构,内心却盘算着如何借金国之势,在乱局中谋更大权力。

 

「主公,荆南民心不稳,邵州农夫多投杨幺,全州豪族又与明国暗通款曲。」李氏拱手道,「我军昔日……」他顿了顿,瞥了眼刘光世,「昔日以剿匪名义,卖民于金军,民间多有怨言,恐不利统治。」

 

刘光世闻言,眼神一凛。当年刘家军为补军饷,将江南百姓以数十贯卖与金军奴隶贩子完颜斜也,虽得朝廷默许,却让其声名狼藉。赵构因此名义切割,以利操控。此事如芒刺在背,连伪秦治下袁州顺民,亦私下唾骂「刘伪臣」。

 

「民心何足惧?」刘光世冷哼,「本王既受大金册封,又奉大宋密旨,袁州粮仓充盈,镶绿旗军锐不可当。明国火器虽利,赣江天险可守;杨幺水军虽强,荆南山岭可阻。诸君但尽忠职守,勿负本王!」

 

堂下众人唯唯诺诺,却各怀心思。桑仲欲报社木寨之耻,李氏忧心民变,刘光世则盘算如何在蜀宋、金国、明国间游走,保全权位。

 

正午,宜春府街巷人流如织,茶肆酒肆生意兴隆。城南一间名为「清风楼」的茶肆,几个布衣男子围坐,低声议论。

 

「听说官府又征粮了,说是剿湖贼,实则肥了刘光世的腰包!」一个络腮胡子啐道,「当年他卖我叔父与金狗,如今还敢自称『安纲抚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