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925章 高雄粮仓

永乐十二年三月初,台南平原沐浴在春日的暖阳下,田野间蕃薯藤蔓蜿蜒如绿毯,南瓜花在晨露中绽放,辣椒田的红果在阳光下闪耀如宝石。农人们挥汗耕作,妇女们提着竹篮穿梭田垄,哼唱着闽南小调。远处,鹿耳门盐田的白垛在海风中熠熠生辉,盐工们忙碌地堆叠收获,与平原的丰饶交相呼应。

 

张孝纯站在台南市新建的观稼亭上,俯瞰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四年前,他初到台南时,这里还是范家军败亡后的荒芜之地,土匪横行,民生凋敝。如今,大明的治理模式已在此扎根,义仓粮满,集市繁荣,学校与工坊林立,流民与原住民和睦共处。作为台南市长,他心中满是自豪,却也深知,这一切繁荣皆源自方梦华的远见与大明的民本理念。

 

身旁,新上任的农事官陈阿桂递上一份竹简,恭声道:「张市长,今春甘薯试种大获成功,平均每亩产四千斤,较去年增两成。南瓜与辣椒的推广也颇有成效,尤以辣椒最受江南商贾青睐,去年销往扬州的辣椒酱换回五百担丝绸。」

 

张孝纯接过竹简,扫视密密麻麻的数字,点头道:「好!义仓存粮已足三年之需,鹿耳门盐田的产量也翻了番。陈官,你再督促农户试行轮作,确保地力不衰。」

 

陈阿桂,年近三十,原是福建漳州的一名落第秀才,靖康年间随家人逃难至台南,凭藉对农事的熟稔被张孝纯提拔为农事官。他闻言拱手:「下官遵命!此外,卑职建议在沿海试种耐盐水稻,若能成功,可进一步扩大耕地。」

 

张孝纯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此议甚好,速拟方案,待我禀报金陵。」

 

正午,台南市集热闹非凡。青石铺就的街道宽敞整洁,两旁摊贩摆满货品:蕃薯糕的甜香扑鼻,辣椒酱罐红艳夺目,南瓜炖汤在铜锅中冒着热气。原住民的藤编篮与流民的棉布衣衫交相辉映,交易的吆喝声混杂着河北口音、闽南话与原住民的土语,宛如一曲多元的交响。

 

新来的女商贩柳翠娘站在摊前,手持一罐自酿的辣椒酒,笑盈盈地招呼顾客:「各位乡亲,这酒用台南红辣椒酿制,入口辛辣,回味甘甜,来一罐试试!」她原是山东青州的酒肆女掌柜,战乱中辗转南下,凭藉一手酿酒手艺在台南站稳脚跟。如今,她的辣椒酒已成为集市一绝,连原住民头人都成了她的常客。

 

摊旁,原住民青年达瓦手持一捆草药,与柳翠娘讨价还价:「柳大姐,你的酒好是好,可我这草药治瘴气也是一等一的,换三罐不过分吧?」达瓦隶属高砂族,家族世代居于三峡溪上游,四年前随部落归顺舟山军,如今在集市贩卖草药,换取粮食与布匹。

 

柳翠娘爽朗一笑:「成!三罐就三罐,下回你多带些山参,我再加一罐!」两人拍手成交,引来周围顾客的笑声。台南集市的公平税赋与统一度量,让流民与原住民的交易日益频繁,昔日的隔阂在买卖间逐渐消融。

 

午后,台南希望小学的钟声响起,孩子们从教室涌向操场,嬉笑声响彻云霄。十二岁的卢小妹抱着课本,跑向教习先生吴秀英,兴奋地问:「吴先生,今天还教不教怎么用算盘算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