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章 宝岛初成
姚氏坐在台北织造厂的窗前,手指灵活地操作「百花纺车」,丝线在飞梭间化作细腻的明锦。五年来,她从大名府的流民成为台北的熟练女工,工钱足以养活自己与7岁的幼孙岳雷。厂内的灯火昏黄,却映照着她眼中的宁静。去年,她从《明报》中得知,儿子岳飞不仅活着,还成为蜀宋的一品荆北节度使,这个消息让她喜极而泣,却也带来新的困惑。
「明国的实力,灭大宋这点残山剩水不过翻掌之间,」姚氏心中暗想,「可他们数年不曾进犯,听说是方首相敬重飞儿的忠义。这份情面,究竟是福是祸?」她摇摇头,将思绪拉回现实,望向窗外。岳雷正在希望小学上课,她得赶在傍晚去接他。
现在的台北,已不再是当年初建时的简陋据点。淡水河两岸,石砌堤岸整齐延伸,河面上船只往来如织,既有满载稻米的漕船,也有远航归来的南洋商船。河港码头边,工人们正用新式的滑轮吊杆装卸货物,吆喝声与号子声此起彼伏。
城北的行政区内,青砖灰瓦的官署建筑群错落有致,中央广场上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刻着《台北建城记》,记录着这座城从无到有的历程。广场四周,商贩们支起摊位,叫卖着南洋香料、闽浙丝绸、本地新产的蔗糖,甚至还有从日本运来的漆器。
正午,淡水河畔的台北集市人声鼎沸。青石街道宽敞整洁,摊位上堆满蕃薯糕、辣椒酱、南瓜汤与原住民的藤编器具。新来的商贩贶二郎高声吆喝:「新鲜辣椒酱,扬州贵人都抢着买!一罐只要十文!」他原是山东登州的渔民,靖康乱世中随难民船来到台北,凭藉一手腌制手艺在集市谋生,如今已是小有名气的酱货贩子。
摊旁,龟仑族妇人玛雅摆出竹编篮与草药,与贶二郎讨价还价:「贶大哥,你的酱好吃,可我这草药治热病也是一绝,换两罐不过分吧?」玛雅的部落四年前归顺明国,搬到三峡溪下游的村寨。她学会了闽南话,交易时颇有几分市井的爽利。贶二郎哈哈一笑:「成!两罐就两罐,下回多带些山蜜,俺再加一罐!」两人拍手成交,引来周围顾客的笑声。
集市的繁荣得益于明国的公平税赋与统一度量。流民与原住民的交易日益频繁,昔日的猜忌在买卖间消融。明国官吏每日巡查,确保无人哄抬物价,违者重罚,这让集市成为台北的经济命脉,也为农户与工匠提供了安稳的生计。
「三文钱一串!刚摘的香蕉!」
「新到的辣椒酱,东海道特供!」
市集的喧嚣中,一名身着短打的少年挤过人群,手里攥着一份刚买的《台北旬报》。他约莫十二三岁,皮肤黝黑,眼神机灵,正是岳云曾经的玩伴冯琳的弟弟——冯小虎。他快步穿过街道,拐进一条石板铺就的小巷,巷子尽头是一间学堂。
午后,台北希望小学的钟声响起,操场上孩子们嬉笑奔跑。七岁的岳雷抱著书袋,蹦蹦跳跳地跑向教习先生林秀兰,奶声奶气地问:「林先生,今天还教不教怎么算船载多少货?」他个头矮小,却眼神灵动,继承了父亲岳飞的刚毅与兄长岳云的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