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章 岛链喧嚣(第2页)
「张叔」的朗姆酒坊已扩建成三进大院,不仅酿传统酒,还试制了加入荔枝、龙眼的新品,专供南洋市场。老酒师如今挂着「东海酒业监事」的职衔,每日巡视酒窖,指点学徒。
「火候!火候是关键!」他敲着铜锅,对一群年轻工匠训话,「酒香不香,全看这一道工序!」
而在硫磺矿场,曾经的战俘与探子们早已成了熟练矿工。他们戴着厚布口罩(明州医学院设计的「防瘴面罩」),在监工的指挥下开采、提纯、装船。矿场管事是当年倭百花营的老卒,治下严而不苛,只要肯出力,罪囚亦能减刑,甚至落户为民。
夜幕降临,那霸城的灯火渐次亮起。孙玉泰在归仁县的府邸设宴,邀请东海道的议员、商贾与学者。席间,众人谈及东海的变化,无不感慨。
「七年前,此地尚是蛮荒,如今竟有万家灯火。」一位舟山来的老人举杯叹道。
「全赖方教主治世有方。」孙玉泰微笑,眼中却闪过一丝复杂。他转向席间一位年轻女子——他的妹妹孙玉校,如今已是倭百花营的首领。
「玉校,听闻金陵国会又在议‘新政’?」
孙玉校放下茶盏,轻声道:「是。方教主欲在东海道各地设‘议政院’,士农工商皆可推举代表,与流官共议地方法令。」
席间一时寂静。良久,一位老商人抚掌大笑:「妙!如此一来,我辈商贾亦能发声了!」
孙玉泰默然,望向窗外的星空。他知道,这片土地已彻底变了。不再是天孙氏的神话故土,也不再是流民的避难之所,而是「东海共同体」的一环——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海浪声中徐徐展开。
清晨的海雾尚未散去,甘蔗田里已响起嚓嚓的收割声。成群的农人手持长镰,在齐肩高的蔗林间穿梭,砍下的甘蔗被捆扎成束,装上牛车,运往岛中央的制糖工坊。七年前,这里还只是零星开垦的荒地,如今已是东海最大的糖业基地之一。
「老周,今年的甘蔗比去年甜!」一个赤膊汉子抹了把汗,笑着对田头监工的周强喊道。
周强——如今已是宫古岛农务司的管事,接过一根甘蔗,掰断尝了尝,满意地点头:「东海道实验中学教的轮作法果然有用,地力没耗竭,反而越种越肥。」
远处的制糖工坊蒸汽腾腾,十二口熬糖大锅日夜不息。新式的冷凝器将蔗汁精炼成雪白的砂糖,装桶后运往那霸港,再分销至泉州、明州,甚至远销南洋。工坊外的公告板上贴着一张崭新的布告:「宫古岛农工奖励令:凡超额完成定额者,每多产百斤糖,赏钱五十文;连续三年高产者,可申请迁籍那霸,子女优先入学。」
布告前围满了人,议论纷纷。一个年轻人兴奋地拍着同伴的肩:「阿兄,再加把劲,明年咱家小子就能去那霸念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