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4章 泰国之始(第2页)
芒迦罗望向南海之天:「从今起,泰不再是山林之民,而是海之门户、陆之桥梁。这是我们的国,所有人的国。」
战火余烬未散,阿瑜陀耶新政初立,而东方的高棉帝国尚深陷两场巨变的夹缝:
一者,一年前在交趾战争中,因被蜀宋忽悠支持阮朝,遭大明「安南军」重创,水真腊失土,被交趾人改设为「粤南国」治下府州,海口重镇普利安哥已失,商道中断,水陆具困。
二者,今又折损亲王阇耶跋摩·苏利耶梵沙、战将毗罗库马拉·瓦普、因陀罗迦、女军统领因陀黛维·舒提卡拉于罗涡之战,象军覆没,罗涡总督被斩,西疆诸郡尽失。
帝都吴哥,昔日琉璃塔阁映水,百塔金光灿灿,如今亦染愁云。皇帝苏耶跋摩二世终于明白:若再战,非但难挽西疆,恐连本部亦不能保全。
正月中旬,高棉帝国遣出三重使团:宗室王子因陀跋摩为首;高僧帕拉·波提卡维随行谈法;宫廷祭司苏摩黛维携金牌和玺书来至阿瑜陀耶。
芒迦罗、阿迪查拉、段婆娑跋于象宫大殿接见。金叶玺书中写道:「高棉皇苏耶跋摩,仰慕新兴之泰,和合百族,海陆并开,乃南方四国之表率。朕年迈国艰,望息战火,修善邻。愿割罗涡、素攀、华富里诸地,仅留湄公河南岸旧土为本部,并愿将克拉地峡之西飞地移交泰国,以换取俘虏归国,庶几人神交泰,百世无战。」
帕拉·维帕坎沉吟道:「昔者高棉称雄南国,今能低首求和,不失为知势之智。」
阿迪查拉与段婆娑跋亦点头允纳,但芒迦罗坚持:「非但疆界须明,还当订盟书,立石志,以免后世争论。克拉之地,当设‘南港监’,管海贸之税;华富里以北,终为大泰领。」
于是双方于阿瑜陀耶北郊之金石山立石结盟,名曰:「阿瑜之盟」
条约主旨如下:高棉正式承认大泰王国为主权国家;罗涡、素攀、华富里三府及其港道永久归属泰国;克拉地峡之高棉旧属飞地归泰,芭提雅东侧仍由高棉管辖;泰国归还除重罪者外之高棉俘虏,允其步行返国;双方互市通航,隔年互派佛使、商使一次,以联谊好。
使团辞去之夜,苏摩黛维对段婆娑跋低声言道:「往昔,我等亦曾西征泰地,如今归途狼狈。然世代更迭,唯愿新主勿欺老国,让我等得养残年于湄公古塔间。」
段婆娑跋默然,不语,只命人赐予行装与马匹。
数日后,高棉使团自华富里南门启程。俘虏阇耶跋摩王子与女军将因陀黛维,亦着高棉朝服,默默步出城墙,远望北方不语。
阿迪查拉目送他们背影,只叹一声:「五百年帝国,至此而终也。」
雨过天青,华富里的城楼尚存血迹,而王宫石廊之中,段婆娑跋正独自跪坐于佛塔前,手捧一封密封良久的蜡书。这是她临离大理国时,国师慕容复亲授之物,命她「待时机成熟,泰国建国之日始可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