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 风起阿勒颇(第3页)
但伊玛德丁·赞吉王并非不知沙里亚的分量。他深知,若直接强行推行这些制度,必将引起穆夫提与部族领袖联合反扑,国中再无宁日。因此,他采取了更缓进、渐进的策略:将男女平等教育包装为「胡商语塾」中的特例制度,声称「此乃学习夷语与商法之便宜设施,与本土学堂无涉」。以「合作社」形式试行股利制度,不称其为「利息」,而说是「风险分担之利益」,并允许由瓦克夫(宗教基金)主导设立以消除宗教障碍。成立「译书所」时先挑选世俗学者与对改革较开明的苏非派学者担任编审员,以减少与主流教法派的直接冲突。
主麻日晨礼后,清真寺内的光从马蹄窗透入,在一片颂祷声中,伊玛德丁·赞吉王与几位学者静坐于经堂后室。一位银须老阿訇正在诵读《古兰经》与《布哈里圣训》中的章节,声音平和,但眉目间多了些忧虑。
「利巴,无可妥协。」他合上书卷,望向伊玛德丁·赞吉,「主命昭昭。」
伊玛德丁·赞吉没有争辩,只举手一礼,道:「然则分利呢?」
他随手拂开桌上的羊皮地图,取出一份译自泉州的纸卷,用阿拉伯文笔墨抄写的,是一种称为「穆达拉巴」的新制设计——一方出资,一方出力,风险与利润共享,不保本、不收固定回报,所谓「利润分成」,而非「利息」。
「此制度,既非贷利,亦不保赚,是风险合约。」他补充说:「伊本·鲁世德曾言:主法禁钱之自生利,未禁商旅之分利。」
老阿訇皱眉,未即答。一位中年学者缓缓开口,正是赞吉王亲自从开罗法蒂玛王朝请来的马利基派解经家:「穆达拉巴之名古已有之,巴格达亦试行于市集之中。若立于瓦克夫名下,不涉放贷,当可一试。」
伊玛德丁·赞吉微笑颔首,转向案旁的另一份册页——是来自泉州女学堂的资料,展示如何训练年轻女子教授蒙童识字数数、卫生与伦理,这些内容被他小心翻译为「家庭教育支援课程」。
「女教,不为仕途,只为家道。」伊玛德丁·赞吉语调坚定:「若能让吾人之女成为更好的母亲与妻子,若能教她们在家训子,在疫病中用清水与肥皂救一命,这岂不是天命?」
这一次,老阿訇没有反驳。他只是轻轻点头:「若分班教授,男女不混堂,课程不涉虚妄之学……则为善事,亦未必背主命。」
伊玛德丁·赞吉拱手行礼,语声低沉而坚定:「愿真主见证,我等非违律而行,而是以律为桥,引我邦百姓过无知之河,至明光之岸。」
那日之后,阿勒颇街市中出现了第一间「正道合作所」,不发息票,只登「分利合约」;亦有了「女子育童学堂」,不授外语、不授算盘以外之术,却每日诵读《古兰经》,再以波斯语儿歌教小童识数。
二王子努尔丁在上海寄来信件,提到女同学法蒂娘与伊蜜华对数学颇有兴趣,并翻译《九章算术》为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伊玛德丁·赞吉望着信纸微笑,他知这些女子未必能成为书院大儒,但若能在家为童子点灯,亦无愧天职。
于是,一个秘密命令发出。伊玛德丁·赞吉在信中亲笔写道:「既无人可为吾译书,则令朕之子,亲学彼语,习彼理,以十年之功通其道,改吾国。」
十一岁的努尔丁·赞吉,已换上丝绸与麻布制成的商家童子袍,取名「曾明丁」,化作一名「失父胡商之子」进入了上海滩的胡商子弟小学。
他的使命不是读书,而是为父王译书,为整个伊斯兰世界揭开一扇新知之窗。
学校里,他坐在来自大马士革的法蒂娘身旁,与波斯少女伊蜜华共用墨水罐,和三佛齐少年马莱郎在操场上赛跑。他的书包里,装着不只是学生课本,而是一个旧世界通往新世界的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