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章 胡商小学
校门口出现一位陌生小少年,肤色黝黑,目光沉稳。他身着剪裁得体的棉布短袄,虽是汉式服饰,却掩不住西域风骨。
校长陶夫子最初对这名少年心存疑虑,因其言语虽流畅,却夹杂一丝与西域诸胡不同的语音韵调,带着点子阿拉伯古音。但他字写得端正,笔画沉稳,数理速算极佳,尤擅几何之术,能用细竹划出准确等边三角与圆形,令人叹服。
对十一岁的努尔丁·赞吉来说,这一切都陌生又新奇。他如今化名「曾明丁」,以叙利亚胡商的「遗孤」身份被安置在明国最为开放的港口学府之一。明面上是接受通识教育,实则是父亲伊玛德丁·赞吉计划中的一环——以二王子为质亲自试探东土新学之奥秘,在从阿勒颇来时的船上他跟多年往来泉州的商人每天轰炸式学习汉文。陶夫子遂点头收录,安排其插班三年级。
走进教室,他很快发现自己被安排在靠窗的位置,同桌是一位戴着银色头巾的女孩,皮肤白皙,眉目之间带着阿拉伯贵族少女特有的倨傲与聪慧。
「我是法蒂玛·宾特·优素福·库德西,汉名叫法蒂娘,」她开口时语气流利而笃定,「你是新来的?听口音不像西域胡人,更像马穆鲁克。」
努尔丁·赞吉略显吃惊:「我是大马士革人。」
「那不冲突。」法蒂娘狡黠地一笑,转头翻出笔记本,写满了奇怪的符号和片段的汉文诗句。
前座突然传来一个声音:「你们在聊什么?又在讲我们听不懂的‘月亮话’啊?」说话的是一个肤色深一点、眼神机敏的男孩,他回头递来一颗糖,「我叫葛机先(卡西姆·贾扎里),来自摩苏尔,听说你从大马士革来?我爹在明国做弓箭工坊,这糖是他从宁波买的。」
葛机先的同桌、一个留着波斯编辫的女孩悄悄补充道:「我是伊蜜华(希琳·巴努·伊斯法哈尼),波斯的伊斯法罕人,你可别理葛机先,他总以为自己最懂东土。」
「他说得也没错,」后座传来低沉稳重的声音,那是一个体型结实的三佛齐少年,「你们在争什么?这糖,我在巨港吃得比你们多得多。」
「别吵啦——」右侧邻座一个女孩嗓音细柔,却带着南方雨林的气息,「我是苏黛姝(苏摩孙达里·黛维),从吴哥来的,大家是同窗,别像大人一样争谁最懂世界啦。」
努尔丁·赞吉环顾四周,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这个教室就像一个微缩的旧世界与新世界交汇的港口。伊斯兰的、佛教的、拜火的、儒家的、南洋的、阿拉伯的——这些过去可能只有在十字军东征中刀兵相见的文化,如今却都在一间教室共读《千家诗》。
讲台上传来教师的声音:「今天我们讲《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曾明丁同学,欢迎你。」
一群小小的眼神齐齐望向他,努尔丁低头一笑。
——他想起父亲曾说:「若你能学会他们的文字与理法,就能知道他们将如何改变天下。」
他没想到,这改变,竟是从糖果、诗句、与五湖四海的同窗开始的。
下课的钟声一响,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葛机先立刻从座位上跳起来,一把抓住曾明丁的袖子:「走走走,带你去后园,那边有卖凉粉的,正好今天没下雨!」
「凉粉?」曾明丁一时没反应过来,「那是什么?」
「就是冰冰凉凉的,用绿豆或者葛根做的东西,夏天吃最好了。」法蒂娘抢着解释,眼里透着期待,「你不是还没尝过汉地的冷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