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章 明州大考(第2页)
「大学?」伊玛德丁·赞吉眉头微蹙,「可这并非贵国官署?又无寺僧讲学,何来大学?」
女掌柜抿嘴一笑,眼中略带骄傲:「这里教的,不只是经书与诗文。从识字算术,到农事制器,再到地理天文、科学论证。凡十三岁以下子女,皆须入学读书七年,不分男女、不问贵贱。如今这批学生,是明国义务教育开办后的第一批毕业生。」
伊玛德丁·赞吉震惊无言。
在他的家乡阿勒颇,学识是贵族与阿訇的特权。百姓子弟若能识字读经,已是天赐福报;更遑论女子。然眼前这国度,竟将学识视为如食如衣之物,要予人皆有?更以此办「大考」,挑选进入更高殿堂者?
他正欲追问,耳边忽传来一阵密集而压抑的笔声与低语——那是从对街而来的候考大楼,站满了形形色色的少年。男的着长衫、短褂,女的有襦裙、旗装,神情皆凝重如赴战场,却毫无畏惧之色。
有一名十四五岁的瘦高少年,腰间挂着一方手帕,上头绣着「舟山希望」四字。赞吉目光一凝,似有所悟,低声道:「这……便是那传说中‘舟山希望小学’之子弟?」
通事点头:「是的,曾员外。据说此中不少学生,自小便随明国女苏丹流亡南海,再由她一手一脚教起,如今走到这里,便是她验证一切的时刻。」
午后三时,大考终了,玻璃楼内传出闹哄哄的欢呼与痛哭声。明州中学的大门缓缓打开,巡警卸下封锁,家长与乡民涌上街头迎接。有人抱子而哭,有人摇旗呐喊「为梦而战,为国而学」之标语。
而那栋四层大楼,阳光下熠熠生辉,如一面照见未来的镜子。
伊玛德丁·赞吉静静站着,良久不语。他的随行阿訇在耳边低语:「此等学制,男女不别,书法之外竟学数与星辰,实为不清……」
但伊玛德丁·赞吉却缓缓抬手止住他,低声道:「不。这不是不清——这是明。」
他望着那些从教室奔出的少年少女,脸上满是汗水与墨痕,却目光坚定,步履如风。他忽然明白,那些火器与货品、玻璃与成衣都只是枝叶;而这义务教育制度,才是明国真正的根本。
他低语如祷:「他日若再起圣战,敌人不止有刀有枪有魔法——他们,还有百万识字之人,千万敢思敢问之脑……」
而这样的敌人,是任何王朝、任何哈里发、任何军队,都未曾见过的。
午后的阳光透过明州中学四层玻璃大楼的反射,映得整条书市街如水波荡漾。街角摊位上的课本与笔记堆得像城墙一样高,许多刚刚参加完大考的学生,正忙着把自己七年来的学习成果以几文铜钱甩卖掉——对他们来说,那些数学题与历史年表如今都成了昨日的梦,未来才是要追逐的新昼。
「你说这是什么书?」伊玛德丁·赞吉俯身捡起一本封面画着火箭与太阳的册子。封面上写着:《自然》第七册·大明国七年制义务教育通识课本。
摊主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刚把自己一整套课本整理完,正准备卖给下一个路过的学生。听闻伊玛德丁·赞吉用生硬口音问话,他咧嘴一笑:「这是我去年春天学的,里面有天文、气象、机械、土壤学,还有……叫什么,光的反射与折射,反正我都考过了,你拿回家慢慢看吧。」
伊玛德丁·赞吉翻到中间一页,赫然见到几个熟悉的图形:圆内接三角形、角平分线、球面投影。他的手指顿时一抖,这些图他在阿勒颇的藏书阁里见过,是出自亚历山大的《几何原本》译抄本。然而眼前这书不仅有更精密的图形,还有繁复的公式、实例与应用——而且这些,只是「中学课程」。
他的额头冷汗直下,喉头微颤,低声问通事:「这些,贵国的孩子几岁学完?」
通事笑道:「大约十三至十五岁之间。七年制义务教育者,大多六到八岁入学,十三到十五岁大考。若是偏远地区的则稍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