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故地视察(第2页)
第四,征收城市土地使用税——明州实施以来,城市土地的租赁价格上涨,但多出的收益被用于城市基础建设,因此财政并未陷入赤字。
「各位,我们不是让各地官府倾家荡产去修路,而是要让道路、城市自己养活自己。」
这番话,让许多地方官们陷入沉思。
倪文英看着众人,缓缓说道:「本官在明州已任职多年,可以向你们保证——只要推行明州模式,你们的百姓会过得更好,地方财政会更充裕,你们手下的公务运作会更顺畅,甚至你们的政绩也会更上一层楼。」
「那么,各位,还要继续用老一套的办法治理地方吗?」
会议结束后,地方代表们分批次前往明州城各处考察,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井然有序与繁荣。
当夜,有十余名地方官主动向工务部申请,希望率先试行「明州模式」。
次日晨曦微露,明州中学的校门外已是人头攒动。来自明州及周边府县的三千多名七年级学生,身着崭新的棉布校服,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待着步入他们人生的新阶段。门口高悬着一副对联:
博学慎思,明理致用。
经世济民,修身齐家。
这是大明国第一所完整贯彻新学制的学校,而今天,三千余名学子将在这里迎来他们的求学之路的第七年,也开启了「新秀才」制度的第一步。
而今日,他们的开学典礼,也迎来了最尊贵的来宾——明国内阁总理大臣方梦华,国务大臣吕将,工务大臣祖书林,教务大臣李清照,以及数十位国会议员、地方官员和学界名流。
清晨,方梦华一行抵达明州中学时,校门外的学子们不禁骚动起来。
他们大多出生于舟山军控制区,从小便听闻方梦华的传奇——她不仅是明国的缔造者,更是一手推动新教育制度的人。如今,他们亲眼看到这位平日只能在布告、钱币、书籍上看到名字的「总理大臣」,心情激动不已。
校长孟广娘迎上前,恭敬地引领方梦华一行人入内。
「这是明州中学的主教学楼,由工务部主持修建,去年秋天刚完工。」祖书林指着眼前的四层琉璃幕墙回字形大楼介绍道,「共设有十六间教室、藏书馆、实验室,还有一座可容纳五百人的演讲厅。」
方梦华微微颔首,问道:「藏书馆现有多少书籍?」
「目前已有四千余册,涵盖经史、算学、物理、地理、医学等各类书籍。许多书籍是从舟山、杭州、金陵调来的。」
「实验室呢?」李清照插话道,「都教授些什么?」
「主要教授数学和自然科学,比如测量、天文、农学,还有一些机械原理。」校长笑着说,「毕竟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培养能写诗词对联的‘秀才’,而是培养能为国家兴业的实学之才。」
方梦华点点头,目光掠过学堂间奔跑的孩子们,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感慨——这些孩子,是新世界的第一批学子,他们的知识将超越传统的四书五经,他们的未来,将决定明国的未来。
辰时,开学典礼正式开始。三千余名七年级学子在操场上列队而立,整齐肃静,气氛庄重。
典礼正式开始。
校长首先上台,宣读了学堂的训诫:「学以载道,志在经邦,凡入此门者,皆当以天下为己任!」
接着是吕将和祖书林发表讲话,吕将代表国会元老院鼓励学子努力读书,将来服务国家,而祖书林则讲解了工务部未来的各种基建计划,让学生们明白,知识不仅仅是诗书文章,更要用于实践。
最后,方梦华走上了讲台。
台下的学子们顿时屏息凝神——他们的再生父母,大明国的缔造者,竟然亲自来到学堂!
方梦华扫视着这群少年,眼神中带着一丝温和的笑意,也带着几分沉稳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