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736章 故地视察

 永乐十年二月初一清晨,金陵国会的车队缓缓驶入慈余公路明州地界。 

 来自各地的地方代表们透过车窗望向窗外,一片宽阔平整的道路映入眼帘。 

 这是一条真正的硬化路面,足够四辆马车并行,不像过去的土路官道,每逢雨季便泥泞难行,晴日则尘土飞扬。更令人惊讶的是,道路两旁竟然有专门的排水沟渠和道路指示牌,在远离城镇的地段,每隔一段距离还设有一个简易的服务区,供人歇息、补水,甚至能购买一些食物和日用品。 

 更让众人震撼的是,沿途设有收费站——这可是在宋朝时期前所未见的概念! 

 「这条路……已经修了多久?」一位来自广德州的众议员忍不住问道。 

 「慈余公路,永乐二年修成,如今已经通行快要八年了。」坐在车队前排的祖书林微笑着回答,他正是当年慈余公路建设的关键推手之一,如今已是大明国工务大臣。 

 「八年?竟然还能保持得如此完好?」另一位来自泉州的众议员不禁感叹,「一般的土路,一年就得修修补补,这可是八年!」 

 倪文英微微一笑,他比谁都清楚,这条路为何能保持至今仍如此平整。 

 当年,他与祖书林同为两县知县,在方梦华的主持下,按照新工务标准修筑道路——夯实路基、铺设碎石、压实、再覆盖一层石灰和粘土的混合物。这种结构,远比传统的黄土官道耐久。 

 而收取的过路费,正是用于道路维护,让路网能够自我循环,不再需要每年向朝廷伸手要银子修补。 

 「如果你们愿意接受明州的模式,这一套经验,可以推广到全国。」祖书林自信地说道。 

 当车队驶入明州城时,代表们受到了更大的震撼。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全城硬化的街道。过去,在宋朝任何一座城市,即便是开封这样的繁华之地,街道也多是由泥土铺就的青石道,一到雨季,积水、泥泞、排污不畅,简直寸步难行。 

 可在明州,所有的主要道路都已经铺设了石砖,街道中央甚至设有专门的排水沟,确保污水不会积在路面上。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城中竟然没有随处堆积的粪便! 

 「……这……这城里的人都不解手了吗?」一名饶州来的众议员惊讶地四下张望。 

 倪文英忍不住笑了,「当然解手,但他们不再随地乱丢粪桶。」 

 他指向街角的一座建筑,那里有一块醒目的木牌,上面写着「公厠」二字。 

 「全城有六十二座公厠,每日定时清理,收集的粪便则会送到城外的农田作肥料。」倪文英得意地说道。 

 「你们不会再在这里看到粪水横流的景象。」 

 进入明州府衙后,代表们落座,工务大臣祖书林正式提出本次会议的议题——将明州模式推广到全国! 

 「各位,如你们所见,明州的道路系统、城市排水系统、公厕系统,已成功运行多年,若能推广到各地,整个大明国的基础设施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些保守派代表犹豫地提出了质疑:「可是,这样的工程,所费不赀……地方财政如何承担?」 

 祖书林早有准备,微笑道:「正因为地方财政紧张,我们才要学明州!」 

 他指着案上的几份账册,解释道: 

 第一,公路收费——每条主干道设置收费站,使用者付费,日积月累,维护费用可自给自足。 

 第二,市政公厕收费——设立公共厕所,商贩、旅人、外地来客缴纳象征性费用,本地居民可凭户籍领取月票,既解决了粪便处理问题,又能部分回收维护费用。 

 第三,开放地方基建贷款——通过明海银行提供低息贷款,让地方官府以「以路养路」「以城养城」的模式运作,避免财政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