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天才荟萃
方梦华翻阅着常况递上的《数学高阶》,眼神从最初的随意浏览,到后来的逐渐凝重,最后微微睁大了双眼。
她不是没想过常况的数学天分极高,三年前他到舟山时自己不过是随手整理了一份思维导图,作为一个研究方向给他打发时间,根本没指望这个时代能真正理解线性代数、抽象代数、数论、复变函数这种现代概念。但现在,她手中这本书,不仅系统地整理了那些数学理论,甚至已经将其转换为这个时代的人能够理解的语言。
——这是当真把她随手一丢的种子给种成了一棵树!
「这……」方梦华深吸一口气,抬头看着常况,「这是你这三年的成果?」
「正是。」常况笑容淡然,语气中却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自豪,「三年前圣姑给我的那份手稿,让我窥见了算学真正的奥秘。我本以为那只是圣姑偶然得来的天书,但后来我越研究,越觉得其中蕴含的道理远远超过我曾经所学。于是这三年来,我一面整理,一面试图将这些算学思维转化成我们俗人能理解的表达方式。」
方梦华沉默片刻,手指翻动著书页,随意扫过几段:
——「若有数量ㄇ个,数量ㄋ个,彼此孤立,则可表示为二矩阵,若ㄇ行ㄋ列,则可推导其相应之运算法则……」
——「取素数ㄆ,令ㄆ|ㄚㄅ则必有ㄆ|ㄚ或ㄆ|ㄅ,此为基础定理……」
——「试设ㄣ维空间,每一坐标皆可由基向量线性组合而得……」
她忍不住失笑,这翻译得还真是地道,完全符合宋人学者的语言习惯,却又没有失去核心概念。
「你是怎么做到的?」她问。
常况推了推鼻梁上的细框铜丝眼镜(这副眼镜是他自己发明的),语气平静道:「开始时,我只是照着圣姑的笔记研究,但后来发现,那些理论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奇妙的联系。我便试图整理归纳,发现其中有许多相通之处,于是逐步提炼,并用我们俗人的思维方式来诠释。」
方梦华放下书,仔细看着他:「你可知道,这一书若传世,将改变整个天下人的认知格局。」
常况微微一笑,眼中带着炽热的光芒:「圣姑,算学之道,从来不是为一人之私,而是为万世之计。我愿以此书,为后人立一基础。」
方梦华望着这位数学怪杰,心中感慨万千。她原本以为,这些理论的传播至少要数百年后才有可能实现,却没想到,这位来自宋朝的数学家,竟在短短三年内,硬生生地把这些「外来知识」消化、整理、转译,并且形成了一本完整的著作。
这代表了什么?
这代表,从此以后,这个世界的数学发展,将不再按原本的历史轨迹前行,而是会因这部书提前几百年进入更高的层次!
——这将是一场算学革命!
她深吸一口气,拿起笔,在书页上轻轻写下一行字:
《数学高阶》,常况著,永乐九年秋定稿,金陵藏书阁录存。
她合上书卷,抬头看向常况,微笑道:「这本书,不仅要流传后世,我还要让它成为我们国立明华大学的第一部必修算学典籍。」
常况微微一震,随即大笑:「教主之言,常某此生足矣!」
已经苦等常况数日的王士元入席后,书卷散开,三人各据一方,沉浸在高阶数学的讨论之中。
王士元捻须翻阅着《算学高阶》,手指轻敲页角,眼中带着几分惊异,又有几分深思。他翻了几页,又翻回去,时不时瞥向方梦华,目光中隐隐透着某种探究的意味。
终于,他忍不住道:「这书中之论,远超我昔年所学,某些部分甚至恍如天启,常兄,你说这是圣姑教主三年前授你之手稿整理而成,可有半点夸大?」
常况推了推鼻梁上的铜丝眼镜,坦然道:「王先生不信?」
王士元摇头,语气带着难以置信:「非是不信,而是惊异。这些内容,我原以为是这几年你深思所得,却不料竟在三年前圣姑的草稿里已有脉络。若按此推算……」他抬眼望向方梦华,目光带着探究,「那时方教主大概才二十出头?且全大宋境内从未有人能讲授此道,她究竟是如何得来这些算学体系?」
方梦华轻笑,放下茶盏:「王先生,本座曾与你说过,这世间有些道理,并不必定要师承可寻。若有人偶得灵光,能见明尊所授道法自然之学,当如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