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济州奄美(第2页)
李应接过话头:「合并不是削弱,而是让济州变得更强。我听说宋朝东南沿海现在许多人想投奔岛上,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为未来的移民做好准备。」
众人纷纷点头,岛上的治理正朝着更高效、更紧密的方向迈进。
不远处,西归浦希望小学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教学楼外,几个孩子正在互相追逐打闹,围观一位年长的老师在黑板上讲解算术。
一个男孩跑过来拉住正在视察的柴进:「柴知府,我们什么时候能有更多的书?我听说宋朝的孩子能读很多书呢!」
柴进愣了片刻,笑着摸了摸男孩的头:「放心吧,书会有的,更多的书会来到济州岛。」
他说完这话,看了看不远处纺织厂的工人,那些曾经的难民已经在这里找到了安定的生活。柴进暗暗下定决心:无论济州未来归属谁,岛上的百姓都必须过上好日子。
随着融合的完成,济州岛呈现出一幅繁荣与希望并存的画卷:济安州的农田日益丰饶,足以养活更多的移民,西归浦市的纺织品开始通过明海商会销往东亚各地,草场上的阿拉伯马逐渐成为舟山军的新型战力储备,原始森林里的耽罗村落则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在岛屿的中心,柴进和李应带领下的新政权开始尝试更高效的管理模式,为济州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
而东南方的奄美大岛,海风夹杂着咸湿的味道,吹拂着岛上的硫磺鸟岛方向,传来工人们整齐的号子声。这个岛屿,原本不过是一片荒凉之地,如今却因舟山军的开发而焕然一新。
大岛中央的村落中,一万浙西摩尼教难民在此安居,他们多是当年方腊起义失败后被迫逃亡舟山的教徒,如今在这里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心礼拜和生存的家园。村中央的摩尼光明寺高耸,白色墙体反射着阳光,显得庄严而圣洁。光明寺前的空地上,方腊旧部的长老余五婆带领村民组织了一场祈祷仪式,感谢
明教教主方梦华给予他们这片土地。
一位中年妇人怀抱着襁褓中的婴儿,轻声说道:「若没有教主的恩典,我们恐怕早已死在流亡途中。」
余五婆摆摆手,语气低沉:「教主赐我们这片土地,但也交托了责任。奄美大岛不仅是我们的家,更是舟山军的补给基地。若我们守不住这里,就愧对教主的信任。」
村民们齐声应和,心中充满了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期待。
硫磺鸟岛上,矿井口白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这里是大岛的经济命脉,整个岛屿的硫磺开采和加工都依赖此处。几十名来自宋朝沙门岛牢城营的重刑犯正在矿井中劳作,破碎的岩石被运出井口堆积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