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满清遗老(第3页)


 此举旨在借助立宪派的经济实力,为未来复辟积累资源。


 郑孝胥深谙外交之道,5月间接待了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等外宾。试图争取西方对清室复辟的同情。


 郑孝胥一方面批判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他又依赖租界的庇护,通过《字林西报》等英文媒体发表反民国言论。


 这种矛盾在其书法中亦有体现,5月创作的《行书苏轼诗卷》,笔力雄健却暗含颓唐,被沙孟海评为「精悍处见孤臣孽子之心」。


 作为前清高官与文化名流,郑孝胥在遗老群体中扮演着精神领袖的角色。


 1912年5月的上海,郑孝胥的遗老生活是晚清士大夫在时代剧变中的缩影。


 他以诗书雅集维系文化认同,借租界空间开展政治博弈,在传统与现代、忠君与变革的夹缝中寻找生存之道。


 其活动既展现了遗老群体的文化坚守,也暴露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困境。


 这种复杂性,恰是理解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