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产业发展

1912年5月3日·沪上·晴


 卯时六刻(6:30)·苏州河老宅


 荣宗敬掀开靛青帐子,脚踏木屐走到天井,晨露在青瓦上凝成水珠,顺着马头墙滴落。


 他接过仆人递来的青布长衫,领口还带着樟木香。


 荣宗敬用手接过长衫仔细摸了摸,拿起凑近鼻子闻了闻。


 对仆人感叹道,这料子拿来做衣衫正合适。经纬密度紧实,料子结实耐用,又细腻柔软。


 这是德生前几日从无锡运来的新料子。这批新料子采用了新的机械加工纺织,确实比以往的工艺更加好了。


 料子的制作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荣宗敬听着西厢房传来算盘珠子的脆响,三弟德生总比他早起半个时辰,惯爱在晨光里核计账目。


 荣宗敬快速换好衣衫洗漱,便领着仆人前往西厢房。


 荣德生见大哥进来,立马停掉手上的算盘。


 “阿兄,昨日闸北纱厂送来的棉花,潮湿度比清明前高了两成。”


 荣德生拿起一旁的账本站起身来,镜片上还蒙着层白雾,走近荣宗敬,向阿兄说道。


 “洋行的买办说利物浦的船期又延了,怕是要改道从香港走。”


 荣宗敬接过婢女端来的排骨年糕,用竹筷戳了戳碗里的糟毛豆,边吃边吩咐着。


 “让账房给益新洋行去封信,就说再拖船期,下次就改向宁波帮拿现货。”


 这帮洋行仗着自己势力大,长期以来拖延日期,以为咱们国家这边没有别的船帮能顶替吗?


 说罢,荣宗敬快速对付了几口早餐,对三弟德生说道,咱们去趟码头看看。


 辰时三刻(8:00)·苏州河码头


 黄包车碾过石子路,荣宗敬的铜制怀表在马甲口袋里发烫。


 兄弟二人来到码头。


 看见码头栈桥上,英国太古轮船公司的“盛京号”正卸下成捆的美孚煤油,苦力们的号子声混着黄浦江水的腥咸扑面而来。


 兄弟二人走进自己家的码头仓库。


 荣德生蹲在地上,看着这成堆成堆的货物。仆人地来小刀,荣德生用小刀刮开棉包,从中扯出棉绒用手捻了捻纤维。


 回头对着大哥荣宗敬说道“这批次棉绒短,只合做粗纱,倒是可以和南通大生纱厂的细绒掺着用。”


 荣宗敬附和着点头,每批货物都要仔细检查,找出相对应最合适的做工,才能产出高质量的棉纱布。


 荣宗敬忽然瞥见码头上挤着群穿学生装的年轻人,举着“实业救国”的木牌向货船招手。


 荣宗敬嘴角微微扬起自从去年武昌枪响,沪上的学生便常来码头“欢迎国货船”,倒也暗合了他们兄弟“抵洋货、兴实业”的心思。


 荣德生走出库房,对大哥荣宗敬说道,看此情形,我们兄弟俩发展实业,增强民族事业乃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如今面粉厂与纱厂接连改革,正好促进销售,占领市场份额。


 幸而有醇亲王入股,这先行的10万两款项,倒是解了如今的燃眉之急。只是不知余款项何时能够到账?


 荣宗敬对着荣德生微微点点头,说的对,如今正是蓬勃发展的好时机。阿弟放心,醇亲王爷好歹也是大清朝的王爷。


 这先行十万两款项都已支付,他又怎会不积极?难道不担心打了水漂?只需静待佳音便可。


 看来这码头的货运生意一时也耽搁不了,库存还有这么多。


 咱们去面粉厂看看。


 巳时初(9:00)·福新面粉厂账房


 账房先生老周捧着一摞红条账册,鼻尖沁着细汗:“荣老板,沪宁铁路的面粉订单又加了三成,可小麦库里只剩七日存粮了。”


 荣德生铺开江苏地图,指尖划过无锡、镇江的粮产区:“去电无锡茂新厂,把陈麦先调过来应急,再派船去芜湖,找青帮的刘老大匀五吨新麦——价钿高两成也无妨。”


 荣宗敬靠在酸枝木椅上,听着窗外蒸汽机的轰鸣。


 厂房新换的英国磨粉机正在试运行,铜制的齿轮在阳光里泛着冷光,比起三年前从德国进口的旧机器,出粉率能高上一成半。


 荣德生忽然听见楼下传来争吵声,是管工在训斥迟到的童工。


 荣德生搁下算盘:“让厨房给学徒们加碗豆腐汤,卯时开工,辰时一刻前到厂的,每人多发半块灶糖。”


 荣宗敬听着阿弟荣德生如此安排,从椅子上坐起,给这些工人许以利益,倒是能提起几分积极性。


 给工人加餐,正所谓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嘛。


 荣宗敬调侃着说道,既如此也查了一上午的账了,看了看手中的怀表,走咱们也去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