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天下为棋(一)(第2页)
至于鬼王、冥帝二人党羽,虽被萧砚赦免,然其后这些人马上就以贪官腐吏之罪名被查,三族连坐,家产尽抄,此后本应流放三千里,但新帝登基,故特别开恩,只流放至齐鲁、江陵等军州屯田,为期圆满则可恢复自由身,然子孙三代不可从军、应试。
另卷入乱事协助鬼王之一应禁军将领,东都留守司大小官员军将,除却部分昔日为朝廷大功之人,皆罢官免职,封查家产,或流放辽东,或编管屯田,或刺配为军,新帝开恩,家人不坐,子侄辈不得从军。
此外,改崇政院,恢复枢密院旧称,枢密院兼并兵部,以掌大梁全国军权,萧砚任枢密使兼天策上将,敬翔任同知枢密院事,并颁旨传令,此后宰相不带枢密衔而不得干预军事。
若说朱温退位就已足够让天下人震惊,但知道萧砚的一应官职头衔后,更是被惊的头皮发麻。
天策上将兼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幽州、义昌、义武三镇节度使,天下都招讨……
天下人见到这些头衔差遣,就已然明白,这位在河北大战后似乎就淡了将近一年视野的昔日大梁冠军侯,竟然绕过了诸等大梁有望成为权臣的诸等大将,踏着朱氏宗室的白骨登上了那大梁权势之顶。
萧砚何人?
如果真让天下人来答,除了冠军侯这一封爵和几首词外,再多再多就只能加上一个传播甚远的胭脂评,便没人再说得清萧砚是个什么样的人了,甚至在大梁众多大将重臣里,萧砚也不算排在前列的那几个人,所有人的印象,都还只停留在他受封冠军侯的那一刻。
想必天下大半的人都会认为萧砚是铁板钉钉的朱温死忠,是朱温用来和李存勖相抗的霍去病,是朱温当之无愧的皇权拥护者。
但偏偏就是萧砚,偏偏就是这个应当为朱温死忠的冠军侯,亲手诛杀了鬼王、冥帝二人,然后迫使朱温退位,拥立一个同样让天下人没什么印象的朱友贞登基为帝。
何等震撼?何等让人不敢置信?
不知有多少或肆意享乐、或蓄势待发、或潜心治国的各方诸侯、各镇节度使,在听到这个消息时甚至被惊得连奏报都没拿稳,更是连连派出无数谍子进入中原打探更多的情报。
此时此刻,就算是再草包、再没有远见的诸侯,都不可能放弃这一中原巨变的机会,朱温压天下已久,诸侯不得不或臣服、或联盟来对抗。
一个新的大梁话事人,不仅仅代表己方与大梁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大有改变,甚至极有可能迫使大梁内乱。
中原若乱,那么正是各方诸侯群起而分之的机会!
但与各方小心谨慎的诸侯不同,在成都的蜀帝王建听闻这一消息后,唯只有大喜,压根等不及派人去中原打探情报,就急忙遣使分别派往长沙及太原,同时令兴元府(汉中)留后王宗贺为东路行营招讨使,领兵援凤翔城下的蜀军,同时与正在攻凤翔的蜀军北路行营都统王宗侃会师,待攻下凤翔后,正好聚大军一窥关中虚实。
当得此时,真是天助大蜀,先有歧国内乱,后有梁国兵变,甚至那岐王更是昏了头,放着梁军不管,竟然莫名其妙去与李克用厮杀。
彼时还甚有些不解,此刻一看,这简直是上天赐予大蜀的机会!
这中原霸业,当年朱温能取,我王建又有何不能取?
那萧砚是什么东西?也能握得住大梁?
——————
太原。
中原变闻,晋国算是第一批受到消息的诸侯,但因为近来晋国东西两面都有战事,晋王大发调令,征上万民夫运送军需,同时上调商税,令各地关防严加守捉。
增加商税属于常态,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要掠商以添补军备,晋王俨然是在为更大的战事做准备。
纵使晋人早已习惯晋王的武备锋锐,但也着实在麻木中有些人心惶惶,哪里还顾得上中原的变故,故市井内并没有什么传闻,甚而知晓这一消息的人还不算多,还要等待事件发酵。
然对于上层而言,这一道消息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通文馆,李存礼拢袖行过长廊,稍稍临屋子近了些,便闻到一股浓郁的汤药味。
走在他身后的李存忍皱了皱眉,但只是一言不发,随着李存礼一并走入屋子。
屋内还有一个医师,见二人进来,便躬身行礼。
李存礼把那医师招到一旁,低声询问着情况,二人窃窃私语,李存忍倒也不会去听,她只是走到塌边,用手掀开床帐一角,看着躺在里面脸色略有些病态白、仍然昏迷不醒的李嗣源。